季羡林先生谈读书_季羡林先生聊天记录

文章导航:

北大教授季羡林和一位外国女人的爱情故事

2008年2月17日,一代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一生中的许多故事都感人至深,尤其令人扼腕的是他和一位德国姑娘的一段爱情经历,虽然他一直深埋心底,却给他带来绵延一生的怀想与快乐。

当季先生最终在《留德十年》一书中,首次披露了这段异国之恋时,一个“有情人未成眷属”的经典爱情故事,让中、德两国读者无不唏嘘感慨——

“我要你陪我走遍哥廷根每个角落”

她叫伊姆加德,是季羡林留学德国时,校友田德望房东迈耶家的大女儿。1935年,风华正茂的季羡林来到哥廷根大学留学时,租住的房子就和迈耶家在同一条街上。几个月后的一天中午,季羡林受田德望之邀第一次去了迈耶家。就在晚餐桌上,季羡林第一次看见了伊姆加德,她是个身材高挑,面容白皙可人的美丽姑娘,俏皮中透出点羞怯。1937年,季羡林开始写博士论文,而论文在交给教授之前必须打印成稿。这可难住了季羡林,因为他买不起打字机,更不会打字。一天傍晚,当季羡林正在书房里修改论文时,门外响起了敲门声。伊姆加德第一次造访他,“羡林.季先生,我父亲的工厂刚好淘汰了一部打字机!而我正好想练习打字。”季羡林高兴得跳了起来,“你不会要很高的报酬吧?我可是个穷学生。”伊姆加德用生硬的汉语说:“我要的报酬,是让你陪我走遍哥廷根的每个角落。”每当伊姆加德帮忙打印完一篇论文,季羡林就会兑现承诺,带着她去哥廷根的某个地方逛。在温暖的午后,他们前往市政厅广场,在抱鹅女郎铜像下看鸽子纷飞;在雨后初晴的黄昏,他们在布满落叶的小径上散步;有时他们还会去电影院看上一场浪漫的午夜电影。在接下来的4年里,季羡林在伊姆加德的帮助下完成了数百万字的论文,他们的脚步也走遍了哥廷根的大街小巷。

终于,季羡林的回国日期已经定下来了,但是他却不知如何跟伊姆加德开口。那天晚上一直到凌晨3时,论文终于打完了,季羡林才轻声说:“伊姆加德,你累了吧?让我来帮你揉揉肩……”季羡林轻轻地走过去,他按在伊姆加德双肩上的手有些颤抖。“我要离开了,我的祖国需要我……”他终于说出了这句话。伊姆加德的肩膀剧烈地抖动起来,这个一向坚强的女孩哭着央求:“留在这里好吗?我也需要你!”季羡林仰起脸,不让泪水流出来,他痛苦地摇了摇头说:“这里只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要回到祖国去……伊姆加德小姐,一定有一个比我更好且更爱你的男子,他愿意永远陪伴在你的身边,呵护你的一生的。”伊姆加德没有再说什么,她擦干眼泪,努力挤出一丝微笑,然后在论文稿的最后,打上了一行字:“一路平安!但请不要忘记。”

伴着打字机一等60年

2000年,香港电视台一位女导演在拍摄季羡林的传记片时,专程前往哥廷根打听伊姆加德的下落。幸运的是,伊姆加德还在人间。还是那个房间,还有洁白的桌布,银灰色的老式打字机,桌前并排放着小方凳和深蓝色沙发椅……伊姆加德说:“瞧,一切都没有改变,我一直在等他回来。我的手指依然勤快灵活呢,我甚至还能打字!”这个固执而坚忍的女人,伴着一台老式打字机,一等就是60年。为了季羡林,她付出了一生的光阴和爱情。

物质匮乏的时代,人的精神仿佛更纯洁些!

在谈话中季羡林先生回忆了自己小时候读书的哪两件事?

1.文章要写好,就得写真事。季羡林先生讲他小时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他,可是他叔父不让看闲书。怎么办呢?放了学以后不回家,他就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等等。

2.文章写得通顺,就得多看点课外书。季羡林先生讲他小时候,跟他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他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季羡林先生的感人事迹

广华学被石盘水库冷醒季羡林先生聊天记录,转移简城;凭吊绛溪英魂周克芹,给热跑,返资阳,闪入空调房,身心凉爽。忽然噔儿一声,吉大好友酸溜溜短信发酵:“嗟乎!国学大师季羡林谢世。”我立刻回敬:“该死季羡林先生聊天记录了,这个家伙《牛棚杂忆》喷粪狂吠毛主席时代改造知识分子。我拜周克芹墓,了结二十八年心愿,同学开车送归,现在单位写游记。”

一下子把友人打哑,酷暑静夜,醒来清凉,意犹未尽,再打一枪:“小李祖籍甘肃秦安,我想是不是源于陇西成纪,和李青莲有无同宗之谊呢?我说搞清这个,既是家学又是国学。再者我觉得要以华学取代国学,凡是有关中华的学问都归它了。任何一国之学都叫国学,咋区别,简直是名字都错了,华学是对的。”一石激脱三层皮:“呵呵,爷爷说是西夏李氏后裔,好像又和李闯有千丝万缕般联系吧。中暑了,一直昏沉沉的,昨天才没给信息。”哈哈,我道被打哑,她说是中暑。国语改称汉语,国文定名中文,这是老早的正名。啊,你这温室里的弱苗,地北天远,都中暑输液好几回了;我们来自青山绿水间,地南天近,汗瀑迎战热浪,免费海洗蒸气浴,气爽神清。似此娇弱生在清末民初,幸亏毛主席身怀大仁,打掉娇骄二气,才有巴金百零一、季羡林九十八的可喜寿元;心悦诚服地主动接受改造,钟敬文讲台站到九十七、谢冰心活到九十九,儒将萧克百龄、吕正操百零四岁还在,从不把农民腾出的上等茅草房称为牛棚,把机关五七干校的瓦屋自贬猪圈。牛棚者,抱怨关押牛鬼蛇神的窝铺也。自称住过牛棚的知识界都自居精神贵族,工人农民腾空最好的房子免费让住,他们得好便卖乖,桀犬吠尧。吉大小弟弟小妹妹读了伪书《牛棚杂忆》,会不会站在无产阶级党和政府对立面,紧握无缚鸡之力的馒头拳,誓欲砸穿地球仪;中国老一辈外国小字辈读了怪作《猪圈催情》,该不该站在人民群众对立面,咬牙捏碎原子弹。

人不宜好,懒馋贪占变。忧劳所以兴国,逸豫所以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俗语格言是好心肠的古话,奈何骸骨迷恋就是不听。国故僵尸牙牙学语摇摇学步,导师告诉他自己说自己走,含混了张开嘴再说就明了,摔跤了爬起来再走就稳了,谁知他不领情,把严父慈母参加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的正面引导、挫折教育看作眼中钉肉中刺,安排他见习一下书斋以外的世面,帮助他打开三大知识领域,他却一口咬定是迫害,出了书,牧师五次接见,吠击导师的声音更响了。凡是抵触改造自身世界观人生观宇宙观者,他们的物质观都是自私自利,只管个人舒适享受,金钱美女,稍有劳动,轻则大呼小叫,重则祭出虚胖浮肿的滥情悲鸣文学,辅以虚构夸张,软下疳流着脓杜撰“我控诉”云云,社会责任感、民族整体忧患意识在哪里。

国学哪天起轿,抬轿子的轿夫们不记得,满塘青蛙瞎起哄。温室里的花朵没有耐心包本整套四书五经连正文带附注背诵,但是他们会取巧,一边和你远程聊天,一边利用搜索引擎,输入话题关键词,和你海阔天空,经纶满腹,天知一半地知完。一个国家民族革命战争岁月、社会经济复苏时期,一国固有之学就消沉,充其量也是常规发展;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停止革命、复辟倒退、小修小补以改良冒充革命的时期,国故僵尸就甚嚣尘上,癌变出口,说是地方的才是世界的,需要传播,小有斩获,就自以为中国文化征服世界了。

任何学问都是可分的:有用之学、无用之学,大用之学、小用之学,急用之学、缓用之学,可用之学、可废之学,叮尸之学、生肌之学,明智之学、昏头之学,强国之学、迷魂之学,团结之学、分裂之学,阳光之学、阴谋之学,利人之学、害命之学,通达之学、郁闭之学,前进之学、后退之学,荣身之学、光国之学,救世之学、迷邦之学,兴华之学、乱民之学,亲民之学、贱人之学,自强之学、自宫之学,一言以蔽之曰为谁读书。古人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华学是客观存在的,咋分因人而异,要旨还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借助前人智慧,吸取经验教训,先改造思想,再改造客观世界。

人类最初浑朴,没有阶级。私有制起根根发脉脉,生枝枝冒丫丫,学问是各个阶层的经验总结,多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只有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主人翁通过全心全意维护他们根本利益的人民公仆的领导,党群同心同德,各界各派为人民服务,这时的华学是坚持马列主义的。在延安,毛主席写信给范文澜,说他以马克思主义清算经学,这还是头一回。中国儒家经典需要继承传播,其他各家典籍也该保存流传下去,看你是站在原始人立场去搜集阐释,还是自命奴隶主戴着花岗岩头颅去整理分析,或是幻化封建领主去祭奠涂饰,抑或沦陷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学格局里伪装偷换,甚至站在帝国主义、奴隶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法西斯主义、修正主义、官僚主义立场灌输蛊惑。电子时代,听任封资修杂糅的华学怪诞猖獗,放弃马列毛主义透视华学,不肯消毒,把土洋垃圾当至宝,毁谤古圣与今贤,在上滔滔以为能行,在下期期以为不可。

是鼓噪尊孔读经奴役人民,愚化百姓,还是高扬马列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念教育人民,鼓舞士气,这是牧师和导师的试金石。山洪秋水,河伯沾沾自喜,听见东海玄龟陈述汪洋的宏阔,无地自容。私有制一回潮,封资修大杂烩破瓦片装稀饭要不完了,以为华学同化世界。一切游谈无根,迟早撕破画皮,莫怪遮羞布。剔除糟粕,弘扬民族精神,华学任重道远。

二〇〇九年七月十三日雁城马东路大街

季羡林先生个人简介

季羡林个人简介

中国语言学家、作家、文学翻译家。生于1911年8月6 日。山东省清平县(现改归临清市)人。自幼就学于济南市,1930年毕业于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同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交换的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格廷根大学从著名印度学家E.瓦尔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语言。1941年获格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交通断绝,无法回国,即应聘在格廷根大学任教,并从著名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或称焉耆 -龟兹语)。1946年初夏返抵上海,应北京大学之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

季羡林于 195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起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1979年起任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80年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负责人,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1年任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1984年起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1985年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等职。

季羡林精心研究中世印欧语言,有突出的成就。

①在印度中世语言(包括阿育王碑铭用语、巴利语、俗语和混合梵语)形态学方面,他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小乘佛教大众部说出世部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特征,著《〈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一文;他发现并证明印度中世语言中语尾 -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犍陀罗语的特点之一,著《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 -am向-o和-u的转化》(1944)一文;他还发现并证明不定过去时是中世印度东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语的语法特点之一,著《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年代与来源的标准》(1949)一文。

②在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方面,他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它所使用的语言是中世印度东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语;他还阐明原始佛教采用放任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以及与语言问题相联系的印度佛教史上的其他问题。有关论文已编成《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 一书。

③在吐火罗语的语义研究方面,他通过对《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本与其他语言的异本的比较,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写成《〈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一文。1980年以来,他开始研究和译释新疆博物馆收藏的吐火罗语 A《弥勒会见记剧本》残卷,已发表《吐火罗文A中的三十二相》等5篇论文,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季羡林的论著还有《 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1982)、《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1981)、《商人与佛教》(1985)等。季羡林又是勤奋的文学翻译家,他直接从梵文翻译了《沙恭达罗》(1952)、《五卷书》(1959)、《优哩婆湿》(1962)、《罗摩衍那》(7卷,1980~1984),还著有《罗摩衍那初探》(1979)一书和《〈罗摩衍那〉在中》(1986)一文。他在梵文文学的介绍和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外,他还从巴利文、英文和德文翻译了一些文学作品,译本有《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建国后,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负责人,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东文语言文学系教授、主任,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亚非学会会长,语言学会会长。

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93年3月当选为澳门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是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对印度中进语言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的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均作出重要贡献。在印度中世语言形态学方面,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小乘佛教大众部说出世部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特征,著《〈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一文。在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方面,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它所使用的语言是中世印度东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语。主要译著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罗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等,翻译了季羡林先生聊天记录:《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五卷书》等,散文集有季羡林先生聊天记录:《赋得永久的悔》。主编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1995年11月,“北京大学季羡林海外基会”成立。夫人:彭德华。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
「季羡林先生谈读书_季羡林先生聊天记录」评论列表
仿站
仿站
发布于 2022-07-13 20:45:20  回复
,然后在论文稿的最后,打上了一行字:“一路平安!但请不要忘记。”伴着打字机一等60年2000年,香港电视台一位女导演在拍摄季羡林的传记片时,专程前往哥廷根打听伊姆加德的下落。幸运的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