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航:
- 1、什么人会得糖尿病?该如何避免患上糖尿病?
- 2、糖尿病人体检要做些什么
- 3、哪些人需要检查血糖?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各有何意义?
- 4、哪些人需要经常检查血糖值?
- 5、糖尿病人平时应做哪些检查
- 6、糖尿病高危人群,都有哪些人?
什么人会得糖尿病?该如何避免患上糖尿病?
首先糖尿病由于长期不规律生活和饮食哪些人需要筛查糖尿病,抽烟饮酒哪些人需要筛查糖尿病,熬夜肥胖等才会得上,要想尽量也不得糖尿病,需要从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上面改善,如果有肥胖需要减轻体重,每天进行一定量的有氧运动,需要戒烟戒酒等,避免一切不良习惯,尽量避免油腻类食物以及含糖量过高的食物,保持良好心态,定期监测血糖就可以。
对于肥胖的概念是用体重指数(BMI)来衡量,体重指数≥25称为肥胖,≥24称为超重,即超重、肥胖的人群更容易得糖尿病哪些人需要筛查糖尿病;久坐不运动的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直系亲属有糖尿病家族史;曾经妊娠分娩过大体重儿,即胎儿超过8斤,或者在妊娠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糖代谢异常的病人;合并其哪些人需要筛查糖尿病他的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脑血管病等这样的人群,一定要定期到医院做糖尿病的筛查。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利用障碍导致的一种代谢性紊乱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以及高血糖等症状。防止肥胖。肥胖的患者脂肪和糖分都偏高,患糖尿病的风险也比较高,平时多锻炼,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 。合理膳食。平时多吃高纤维的食物、粗粮、新鲜水果等,可以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定期监测血糖。平时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并定时检测血糖水平,发现异常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预防糖尿病从儿童做起,不喝碳酸饮料,不吃油炸、烧烤、膨化食品,不吃麦当劳、肯德基等垃圾食品;吃自然烹饪食物,不吃成品或本成品等含有添加剂的食物;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肥胖、出生时巨大或过小婴儿、高血压、血脂异常、40岁以上成人等糖尿病危险因素者,更应该注意;多吃粗粮及含纤维素的食物;加强运动,提高消耗;复查血糖、血脂、血压,做好每年的体检。
糖尿病人体检要做些什么
糖尿病病人最主要的是监控血糖,其他就是检测一些并发症。
1、血糖分空腹血糖、随机血糖、糖耐量测试等检查,反映了即时的血糖控制水平。
2、糖化血红蛋白,这个是随机抽血检查的,可以反映近2个月内血糖控制的水平。
3、眼底检查,眼底检查可以发现早期的视网膜病变,以及时干预。
4、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肾功能损害也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重要性不言而喻。
5、血压及心脏功能检查,这个主要是针对已经出现肾功能损害的患者来说的,因为肾脏出问题可以导致肾性高血压。
糖尿病患者的定期检查是很重要的,这有助于监控病情的发展,为药物的使用提供依据,增加药物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低血糖等)。如果检查发现并发症就可及时治疗。
血压、脉搏、体重及腰臀围情况,应至少每周测定一次。
血糖及尿常规,尿常规中尤其应注意尿糖、尿蛋白、尿酮体的情况,应至少每个月检查一次。
糖化血红蛋白情况,每二至三个月检查一次。
尿微量白蛋白,每半年至一年检查一次。
眼部情况(应包括眼底检查),每半年至一年检查一次。
肝功能、肾功能、血脂情况,每半年检查一次。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常规等等,另外健悦坊第三生活空间的医生会让得糖尿病比较长时间的会员去做个胰岛素释放试验、和C肽功能检查。
胰岛素释放试验 C肽释放试验 糖化血红蛋白蛋白 肝肾功能 胰岛素抗体检测 尿微量白蛋白 血脂
糖尿病并发症的筛查
血糖:反应瞬间血糖值,是理想的检测手段。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空腹血糖较高表明基础胰岛素分泌能力差,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能力强;餐后血糖较高,提示自身胰岛素的储备能力较差或存在胰岛素抵抗。
尿常规:帮助了解有否尿路感染,有否糖尿病酮症。尿常规检查对于女性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因为女性患者可出现无症状性尿路感染。尿蛋白及尿常规检查有问题应进一步检查血肌酐、尿素氮和肾脏B超。
体重: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典型特点是肥胖,了解自己的体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饮食及运动方案。
血压:高血压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因为高血压可促进和加重糖尿病并发症,如眼底病变、肾脏病变等。
血脂:临床证实,糖尿病患者中较常出现合并血脂异常。合并高胆固醇血症、高甘
哪些人需要检查血糖?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各有何意义?
大家好哪些人需要筛查糖尿病,我们是红太阳健康科普哪些人需要筛查糖尿病,我们尝试回答这个话题,糖尿病早期症状因人而异,不同的人群临床表现症状有所不同,但大致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乏力等。
先谈一下哪些人需要检查血糖?
首先要知道糖尿病属于一种代谢紊乱的疾病,按类型可分为1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是指患者自身不能产生胰岛素,需要终身注射外来胰岛素来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这种糖尿病的发病时间通常在35岁之前发病,约占糖尿病患者人群的10%左右。这种一定要监测血糖。
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多见的都是2糖尿病,是指患者在35岁以后发病,这类患者自身可产生胰岛素,但由于胰岛素抵抗下降,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从而导致机体对血糖的利用率下降,这类患者占糖尿病人群中的比例较高。有了这些基础知识,我们再回到刚刚讨论的问题。
需要去医院检查血糖的朋友
1、近期有口干、口渴等口腔症状,或口腔黏膜瘀点、瘀斑、水肿,口内炽热感。口腔症状常是糖尿病的先兆。一般葡萄糖耐量降低的患者,常有口干多饮、炽热感、牙龈肿痛、牙齿扣痛。
2、近期视力迅速下降或有雾状感,白内障进展迅速者。
3、不明原因的肢端溃烂、坏疽者,皮肤易患化脓性囊肿、痈、疖、疮等,且不易治愈以及久治不愈的伤口感染或手术伤口不易愈合者。
4、经常疲倦、乏力、虚弱、头晕者。有心慌、手抖、出冷汗等低血糖反应者或常有空腹感
5、年龄在35岁以上并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6、原来较胖而近期不明原因体重减轻者。
7、皮肤干燥瘙痒,用止痒药无明显好转者,尤其是特殊部位经抗炎、抗真菌治疗无效者。
8、皮肤感觉异常者,四肢麻木、感觉迟钝,有蚁爬感、套状感觉异常,烧灼痛、针刺痛等。
以上症状的出现,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表现。我们一般建议35岁以上人群,去医院检查血糖非常必要。但是很多朋友去医院检查会碰到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很多指标,他们各代表什么意义呢?我们分别给大家解释一下。
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各有何意义?
1、空腹血糖哪些人需要筛查糖尿病:严格地讲,空腹血糖是指隔夜禁食(饮水除外)8-12小时之后,于次日早餐前所测的血糖值(注意:中、晚餐前测定的血糖不能叫空腹血糖),其正常值为3.9~6.1毫摩尔/升。空腹血糖受其他因素干扰小,重复性好,可以作为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诊断指标。
2、餐后血糖:很多朋友觉得医生让自己测了空腹血糖,为什么还要测餐后血糖呢?是不是过度检查,其实不是的。餐后血糖严格的叫法是“餐后2小时的血糖”。餐后2小时的血糖,它是指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算时间。2小时后准时采血所测得的血糖,其正常值为4.4~7.8毫摩尔/升。
“餐后2小时血糖”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胰岛细胞的储备功能(即进食后食物刺激胰岛细胞追加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这是空腹血糖不能反映的。有助于2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减少漏诊。因为许多早期糖尿病的朋友,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升高。这是由于他们的基础胰岛素分泌尚可,而进餐所刺激的胰岛素大剂量分泌减低所致。因此有必要进行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
3、我们还要给大家补充一个“糖化血红蛋白”,这个指标往往作为血糖控制的金标准,糖化血红蛋白准确地反映了,相对较长一段时期内(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短期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在就诊断前数天或数周的短期节食或运动锻炼,都能显著影响空腹血糖的检测,但不会影响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结果,因此也希望大家知道这个指标。
最后告诉大家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慢性疾病,因此除了临床的治疗外,还应该进行均衡、科学、合理的饮食,通过饮食疗法提高糖尿病的临床治愈率。
建议大家,日常饮食应少食多餐,并对自身的总热量进行规划,使体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并持之以恒,饮食中应尽量避免过多摄取脂肪及含糖量高的物质,需要保证优质蛋白的摄入;限制盐分的摄取,并保证微量元素、维生素、纤维素、水分的摄入,对于有不良嗜好(如吸烟、嗜酒)的患者应及时戒掉。
哪些人需要经常检查血糖值?
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哪些人需要筛查糖尿病;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者;饮食不规律哪些人需要筛查糖尿病,暴饮暴食者;高血压、高血脂者;中老年哪些人需要筛查糖尿病,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者;反复感染病毒者;吸烟者;长期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者及脾气暴躁、肝火旺盛或性格内向、爱生闷气者
糖尿病人平时应做哪些检查
在糖尿病的诊疗过程中需要做一些常规的检查,以便辅助诊断和治疗糖尿病。
一、血糖的测定
1、空腹血糖试验:一般是在禁食8小时后,在早8时左右测定的血糖。正常人的空腹血糖为3.9-6.1mmol/L(70-110mg/dl),餐后2小时血糖应在7.7mmol/L(140mg/dl)以下。正常人的血糖相当稳定,但在测定时也要注意有无影响血糖的因素:情绪激动、失眠、饥饿状态、发生其它疾病如发烧、呕吐、腹泻等都可影响血糖。
有的药物可使血糖升高,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激素、胰升糖素、生长激素、女性口服避孕药、噻嗪类利尿剂等;有的药物可降低血糖,如:酒精、他巴唑、磺胺类药物。如有可能应在停用数日后再测。
2、餐后2小时血糖试验:餐后2小时血糖,应从进食开始计算时间,在2小时时测定,不是2小时内,也不是2小时以后。
要注意以下情况:
如果测定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有无糖尿病,则应随便进食不限量,且一定要吃碳水化合物(主食)。
如果测定的目的是观察饮食治疗的效果,则应按饮食治疗规定的量来进食。
如果测定的目的是观察糖尿病药物或胰岛素治疗的效果,则应在进食时,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后测定。
随机血糖测定:是指不考虑进食的关系,在任何时间测定的血糖。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简称糖耐量试验)
注意事项:
1. 前3日,每日进食碳水化合物不得少于150克。试验者如有感冒、胃肠炎等急性病时,要等病愈后再作。
2. 试验开始前应禁食10-16小时(禁食时间不能再短或过长),可以饮水,但不可喝茶或咖啡。
3. 试验前和试验过程中不能吸烟并应避免剧烈体力活动。
4. 对疑有反应性低血糖者,可检测服糖后4和5小时血糖。
5. 若在检查期间出现面色苍白、恶心、晕厥等症状时,要停止试验。若以上症状是在服糖后3-4小时出现,应考虑为反应性低血糖,要立刻取血测血糖,并让患者进食。
6. 药物:许多药物可使葡萄糖耐量减低,故在试验前应停药,如烟酸、噻唑类利尿剂、水杨酸钠等至少停止3-4天,口服避孕药停一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应停一个月以上。
7. 儿童按体重1.75g/Kg予以葡萄糖负荷,总量不超过75g。
OGTT结果的判定:
1. 餐后2小时血糖( PG2h)小于7.8mmol/L(140mg/dl)为正常。
2. 餐后2小时血糖(PG2h)大于或等于7.8mmol/L(140mg/dl),但小于11.1mmol/L(200mg/dl)为糖耐量低减(IGT)。
3. 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mmol/L(126mg/dl),PG2h大于或等于11.1mmol/L(200mg/dl)为糖尿病。
4. OGTT的结果有一定的变异性,即同一受试者相隔几日后重复测定,结果可能不同,餐后血糖相差可达25%,从而影响IGT的确定。
二、胰岛素释放试验
用各种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物质,可促使正常人的胰岛素分泌释放。检测方法有放射免疫法(RIA),近来还有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患者口服葡萄糖后在1、2、3小时分别取血,同时查血糖和血浆胰岛素水平,绘成曲线有助于判定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
试验准备及方法与口服糖耐量试验相同。不能耐受或不宜服糖的患者,可用进食100克面粉的馒头代替葡萄糖。
三、C-肽试验
正常人空腹血浆C肽水平为0.32±0.14nmol/L,进食后迅速上升,于1小时后达到高峰,约为空腹值的8倍,第2、3小时后渐次下降。部分糖尿病病人空腹及餐后血浆C肽均低于最小可测值(0.06nmol/L),这种情况说明患者无残存β细胞功能;部分病人在空腹及餐后血浆C肽值均明显高于正常,说明这种病人经常处于高胰岛素血症状态。
已经用胰岛素治疗的病人,不能作胰岛素释放试验,因为在测定胰岛素的时候,不能分辨是内源的,还是外面注射的胰岛素。所以只能测定C-肽。其测定方法及结果的判定与胰岛素释放试验相同。
四、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糖化血红蛋白在总血红蛋白中所占的比例可反映阶段性血糖水平,可代表采血前120天内任何一个时期包括采血当天的血糖值,但其中以前1-2个月为最佳反映时期。
五、尿糖的检测
尿糖检查是早期诊断糖尿病最简单的方法。尿糖阳性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但是尿糖阴性不能排除糖尿病的可能。在血糖监测条件不足时,每日4次尿糖定性检查(3餐餐前和晚上9~10时或分段检查),和24小时尿糖定量可作判断疗效指标,并供调整降血糖药物剂量的参考。
六、糖尿病相关抗体的检查
1、抗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具有诊断意义的IAA应为未曾用过外源性胰岛素的病人体内检出可与胰岛素相结合的自身抗体。IAA的产生与I型糖尿病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早期报道,在新诊的未经胰岛素治疗的I型糖尿病中,IAA阳性率为18%,随着方法的发展。新发现的1型糖尿病中IAA的机制可能与原发于B淋巴细胞的异常或继发于胰岛β细胞损伤时,前胰岛素或其生物合成前体被作为抗原。
2、胰岛细胞抗体(ICA):在新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中,抗胰岛细胞抗体的发生率在90%以上。通常在确诊一年后该抗体水平下降。ICA可更早期发现I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出现抗胰岛细胞抗体阳性,可能以后回发生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或称I-型糖尿病是一种渐进的慢性疾病,IDDM具有一个独特的无症状糖尿病前期,该期甚至可持续多年,在此期间,患者胰岛素的早期释放在静脉注射或口服葡萄糖时表现较弱。对于多数病例来说,这些患者血液中含有胰岛细胞自身抗体(ICA)及/或是胰岛素自身抗体(IAA)。ICA能够在临床表现IDDM症状八年前被检测,所以它可作为IDDM的早期指标及防治手段。ICA阳性的患者表明胰岛功能呈进行性下降,当胰岛素早期释放过程完全终止时,临床出现IDDM病症。在IDDM高发病率的人群中及IDDM患者的亲属中进行ICA的早期检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有发展为糖尿病遗传倾向!
3、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 是使谷氨酸转变为神经质γ-氨基丁酸的生物合成酶.广泛存在于动物及人的脑和胰岛组织中,并认为GAD可能是糖尿病自身免疫反应的始动靶抗原,用于Ⅰ型糖尿病的鉴别诊断和预测。
因糖尿病为β细胞群对高危人群做这三种自身抗体( ICA,IAA和GAD)的筛查,有助于防止或减慢该疾病的发生.自身抗体为阳性责,通常在以后的5-7年内,易转化为IDDM。
4、酪氨酸磷酸抗体(IA-2): 它是胰岛细胞瘤相关蛋白,是ICA的主要的成分之一,结构上分为4部分:信号肽,胞外结构,单一跨膜结构域及胞内结构域,其分子量为120KD.IA-2识别的表位局限于胞内结构域,其对Ⅰ型糖尿病诊断的敏感度为 50-70%,特异性为99%。
综上所述,目前血清糖尿病相关抗体测定主要应用于: 在高危人群中筛查出那些已经或即将发病的个体,进行正确的诊断分型,研究疾病的自然过程,预测何时会发生β细胞功能衰竭而需要胰岛素治疗,预测及评价1型糖尿病免疫干预治疗的疗效等方面,并将随着研究方法的发展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
七、糖尿病相关合并症的检查
糖尿病可累及全身大小血管,各个组织器官均可出现合并症。
1、肺:透视或X片。糖尿病患者因抵抗力降低,容易感染结核,既往患结核病在患糖尿病后易造成陈旧结核的活动,查X光以确定是否合并肺结核。
2、心脏血管:心电图、心脏超声。糖尿病累及冠状动脉,可造成心肌缺血,严重者可引起心肌病,甚致心肌梗塞,定期作血管B超(颈动脉、双下肢动静脉),可及时了解血管厚度,有无斑块及性质,以及时处置,以防止脑、心和血管的栓塞。
3、肝脏:肝功能、乙肝五项、血脂、肝脏超声。肝脏是胰岛素的主要靶器官,脂代谢紊乱、脂肪肝可造成胰岛素生物效应降低。乙肝病毒主要侵犯肝细胞,也同样可累及胰腺的β细胞,引起糖尿病症候群。
4、肾脏:肾功能、尿微量四项、肾脏超声。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尿蛋白微量四项测定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以零点后第一次尿敏感性最高。告诫患者减少粗制蛋白如豆制品的摄入量。若肾已有漏蛋白情况,肾功能及B超可用来分析肾脏受损的程度。
5、眼:眼底检查、眼B超。糖尿病引起眼部病变常见有白内障和视网膜病变。通过查眼底可直视血管病变的程度,眼部超声诊断可了解眼部各个结构的病变。
6、脑:脑血流、经颅多普勒、CT。糖尿病合并脑部病变主要为缺血情,查脑血流可了解脑部组织供血情况,如合并梗塞需做CT或MRI检查。
7、四肢:微循环、肌电力量。末梢神经炎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微循环检查可以了解患者血管的血液循环情况,肌电图检查测定神经传导速度为末梢神经炎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糖尿病高危人群,都有哪些人?
糖尿病的高危人群的血糖是正常的,但是它有多种因素容易得糖尿病,主要包括有家族史、岁数偏大、肥胖、怀孕以及代谢综合征,我们把高危人群作为预防糖尿病的重点人群。高危人群筛查属于一级预防的内容,在大于十八岁的成年人当中具有下列任何一个以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险因素都属于高危人群。例如年龄大于等于40岁,超重以及肥胖,或者是有中心性肥胖的人群,以及既往有糖调节受损病史的人群。
糖尿病可以导致视⽹膜、肾脏、神经系统和⼼脑⾎管系 统的损伤,是我国导致失明、肾衰竭、⼼脑⾎管意外和截肢的主要病因,疾病负担沉重。每 10 个中国成年人 ,就有 1 个糖尿病人;每 2 个中国成年人 ,就有 1 个糖尿病前期患者。
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5.2%,已有1.56亿人患有糖尿病且不同地区差异明显。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患者典型症状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下降。如果不做年龄调整,直接按数量来看,欧美亚都是糖尿病人群特别多的地区。
空腹血糖增高和糖耐量异常人群,这部分人群血糖或者餐后血糖己高,但还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俗称糖尿病的“预备役 ”、“后备军”。养成一个好的饮食习惯并非一件坏事,在某种情况下来说,虽然压抑了我们对食物的摄入,但也是更利于健康的一个护符。1型糖尿病患者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一般1型糖尿病患者的父亲或母亲本身就患有糖尿病,特别是在20岁-39岁的年轻人中已经开始“流行”。随着糖尿病的“流行”已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及生活质量。
发布于 2022-07-15 06:52:45 回复
发布于 2022-07-15 15:59: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