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航:
陈嘉庚的故事阅读短文
陈 嘉 庚
陈嘉庚(公元1874年—1961年),福建同安(今属厦门)人。他是伟大查菠萝使人复姓苏丹的爱国者,华侨杰出领袖。从青年时代起,他到新加坡经商办实业,取得成功,成为华侨巨富,并在家乡集美和厦门投资,大办教育,为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做出查菠萝使人复姓苏丹了突出贡献。作为华侨公认的领袖,他积极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和抗日救亡运动,反对蒋介石独裁打内战,支持人民解放的正义事业。特别是在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抗日战争期间,他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但是,他对于抗日战争的贡献绝不亚于任何一位对日作战的功勋卓著军事指挥家。解放后,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又贡献出晚年的全部精力。
立志办实业
陈嘉庚的家乡在现在福建省厦门市的集美镇。集美当时居住着四千多人,全都姓陈。因为人多土地少,大多数居民是靠出海捕鱼为生。还有些人就下南洋另谋活路。
陈嘉庚的曾祖父那一辈就有人下南洋。父辈兄弟五个有三人在南洋经商。父亲陈杞柏在新加坡开个米店,时常往家里寄点钱,家境并不富裕。陈嘉庚很小的时候,就帮家里干活,种地瓜,拔花生,到海边挖牡蛎,都干过。
九岁的时候,陈嘉庚进入私塾读书。可入学的都是农民子弟,大都是只求认个字就可以了,又要经常帮家里干活,所以私塾就经常放假停课,甚至一个月上课,一个月放假。老师教课也就很不认真。陈嘉庚在这种学校读书,书本知识学得不多,而家乡人文化落后的情形,给了他极深的印象。
后来长大了,他知道了更多的国家大事,了解了祖国受侵略的历史,懂得了人民所以受苦难的原因。爱国报国的心思从此扎了根。他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想法查菠萝使人复姓苏丹:
“我也要出外经商,赚了钱,回家乡为父老们办实事!”
有一次,父亲从新加坡回来,和儿子谈起今后的出路。陈嘉庚说查菠萝使人复姓苏丹: “中国历来轻视商业。可如果没有经商的人,吃穿用从哪来呢?我愿意和您一起到新加坡去做买卖。”
“经商风险太大,弄不好会赔钱的呀!”
“我不怕!”
1890年秋天,父亲带他到了新加坡(当时叫星洲),在自己开的米店里学习经商。那一年,他刚十六岁。
在挫折中奋起
一开始,陈嘉庚只是帮助记帐管钱。他办事认真,很快就熟悉了店里的各种业务。两年后,他接任经理,替父亲管起了这家米店。因为他肯钻研经商之道,很快把米店的买卖做得兴旺起来,赚了一大笔钱。
不料,由于家族里其他人经营不善,陈家的几个买卖后来又赔了钱。1903年,当陈嘉庚为亡母守孝后,再次来到新加坡时,看到一片破败景象,十分痛心。但是他没有灰心,决定改营菠萝罐头的买卖。菠萝是新加坡的特产,罐头每年销售量很大。陈嘉庚知道自己经验少,本钱又不多,所以就在精打细算上下功夫。他对大家说:
“菠萝的质量有高有低,买进时议价全凭眼力,我们这方面不如他人,就要加强核算才行。”
“查菠萝使人复姓苏丹你说怎么办好?”
“每天买的菠萝必须当天加工完,不能让它损耗太大。连夜结算,根据亏盈情况,再决定第二天的买价。再有,我们的罐头一定要以质量取胜!”
陈嘉庚把自己厂生产的菠萝罐头定名为“苏丹”(阿拉伯语“大王”的意思)。为了保证质量,他每天都亲自到加工厂视察,严把质量关。结果,他获得了成功,利润很快超过了同行。苏丹牌成了东南亚食品罐头的名牌。
百万富翁
有一次,陈嘉庚听到有人做橡胶生意发了大财,又当机立断,决定经营橡胶业。
那个时候,橡胶树刚从巴西移植到马来亚,橡胶制品也还被殖民当局垄断着。他花了二千元买了橡胶树种子,播在自己的菠萝园中。接着又筹办橡胶制品厂。好心的朋友劝他说:
“橡胶业投资大,收益慢,你有那么多好生意做,何必担这个风险呢!”
陈嘉庚说:
“二十世纪是树胶(橡胶)的时代。日本现有胶厂四百多所。而我中华这样幅员辽阔的大国竟没有一家像样的胶厂。新加坡的橡胶工人都是华侨。这里机器完备,产品种类繁多,可以训练职工。就像师范学校培训学生一样,我在这里办厂,可以为中国发展橡胶业提供经验和人才呀!”
“您想得真远啊!”大家称赞说。
经过十几年奋斗,陈嘉庚后来拥有橡胶园一万五千英亩,成为马来亚、新加坡橡胶王国的四大开拓者之一。他的胶制品厂也颇具规模,生产胶鞋、轮胎和日用品。他还先后在国内各大城市、南洋和各国商埠设立分销店一百多处。钟牌商标的胶鞋走遍五大洲。
同时,他还开设了菠萝罐头厂、米厂、木材厂、饼干厂和冰糖厂等三十多处工厂。他的资产总计一千二百万元,约合黄金百万两。算得上“百万富翁”了。
倾资办学
陈嘉庚有了钱。钱用在什么地方呢?他早想好了,要为祖国、为家乡人民办好事。
孙中山在策划反清革命的时候,来到了新加坡,陈嘉庚全力支持他,多次拿出巨额资金,支援革命。他和广大华侨一起,为民主革命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陈嘉庚的钱更多的是用在办教育上。他早就感到,中国普通百姓文化水平低,是国家不能昌盛的重要原因,所以首先在自己的家乡集美,兴办起了学校。
“办教育,是收不回钱的呀!”有人提醒他。
“可这是长久之计!”陈嘉庚说,“做为一个中国人,我要报效祖国,先从家乡这里开始,即使失败,也不后悔。一定要破釜沉舟,有进无退!”
从1913年开始,集美办起了第一所小学。此后幼儿园、男子小学、女子小学、师范学校、中学和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专科学校,也相继兴办起来。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医院、农林试验场等在集美都出现了。昔日一个贫穷落后的渔村,成了我国东南沿海的文化圣地。陈嘉庚还在新加坡也兴办了各种学校。
1921年,陈嘉庚创办了有名的厦门大学。它是福建省第一所大学,在全国也是质量很高的。在厦大开学典礼上,陈嘉庚发表讲话:
“办大学,一要有高深的学问,二要有雄厚的资财。我本人是两者都没有,但我有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愿望。我希望经过三五十年奋斗,中国的教育得到普及!”
陈嘉庚一生中,把自己嫌的钱,主要用来兴办教育。他为我们的教育普及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不愧是受人尊敬的爱国华侨。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陈嘉庚办的企业在新加坡成功,引起了殖民主义者的注意。新加坡当时还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当局有意排挤华侨的资本,看到陈嘉庚的企业兴旺,就指使英国的一些大商人和银行家找陈嘉庚说:
“你们生产的胶鞋,今后要全部归我们包销,不得自销!”
“这办不到!”陈嘉庚一口拒绝。
“哼!我英国的权利不容他国人占有!”
“我不签约,你们就不能这样做!”
可是不久,公司董事会迫于压力,竟背着陈嘉庚签了约。陈嘉庚看透了英国人的目的,是要挤垮自己,他想: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我即使收盘不干,也不能向他人低头!” 后来,他的企业果然受到挤压,年年亏损,办不下去了。于是有人劝他:
“你办的那么多学校,每年要花多少钱?赶快停办了,或是缩小规模,把钱省下来吧!”
陈嘉庚坚决不肯,说:
“学校一旦停办,恢复就难了。那样我自己误了青年学生不说,也是对社会犯了罪呀!”
有一家外国集团找到他,出了个主意:
“你的企业不行了,不如归到我们这里,做为附属公司吧!”
“你们是有条件的吧?”
“是的。条件是停办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
“不行!”陈嘉庚断然拒绝,“我宁肯收盘,绝不停办学校,即使因办校而使商业失败,我也不后悔。”
陈嘉庚不愧是爱国的实业家。他知道向外国势力低头可以避免破产,还可以发大财,可那就成了外国资本的附庸,没有独立性了。所以他坚决不屈服压力,而是在1934年,停办了自己的企业。他在一篇《畏惧失败才可耻》的文章里写道:
“自古英雄豪杰,都会遇到挫折和危险,何况我呢?希望大家不要因为我的失败而失去信心!”
陈嘉庚宁肯“牺牲”不肯放弃自己的理想。他的行为受到广泛的赞扬。大家说:
“陈先生的财富,是完全献给大公的。陈嘉庚的名字代表着博爱和牺牲。”
爱国的明白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中国,得寸进尺。陈嘉庚立即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作为南洋华侨的领袖,他带头并发动华侨捐款,支援抗战。到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更是关心祖国的命运。当时国民党内部汪精卫等人散布投降言论,主张与日本和谈。陈嘉庚十分气愤,
给汪精卫连发五封电报,痛斥他是秦桧一类的人物。不久,国民党参政会在重庆召开,陈嘉庚提出一份提案,说:
“这次大会应该宣布:在敌人没退出我国之前,公务人员谈和平就是汉奸国贼!”
这份提案立即受到许多参议员的支持,纷纷签字。主持会议的汪精卫只好红着脸宣读了这份提案。大会通过了陈嘉庚的提案,给了投降派沉重打击。不久,汪精卫投敌当了大汉奸,受到举国一致的谴责。 抗战中,陈嘉庚为会长的“南侨总会”向国内捐献了大量款项和实物。1940年3月底,“南侨总会”组织了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到达重庆。不久,陈嘉庚也来到重庆。蒋介石政府花了好多钱欢迎他。一次宴会后,陈嘉庚很不高兴地把慰劳团的一位秘书找去,说:
“今天的宴会太铺张了。现在是抗战期间,大家的生活都很艰苦。每块钱都要用到抗日上啊!”
秘书告诉他:
“我们从月初到现在,每天都是这样吃法。蒋介石把您当成大财神,一心要讨您老人家的欢喜。这次光是重庆一地就准备了八万元的特别招待费!”
“啊?八万元?”陈嘉庚吃了一惊,“这不是要把一架战斗机吃掉了吗?一架飞机也不过十万元啊!重庆这样铺张,下边也照着葫芦画瓢,可怎么得了?”
“蒋介石哪会干赔本买卖?我们南侨总会从抗战以来,四年间光捐款就不下五万万元。在华侨中间劝募购买的‘救国公债’,又是几万万元。八万元,算不了什么!”
其实,陈嘉庚比他的秘书更清楚:仅1938、1939两年时间,南侨总会的捐款就达1.45亿元,占同期海外华侨捐款总数的70%。1939年国民政府的军费支出是18亿元。而这一年华侨的捐款和侨汇就达11亿元,其中捐款为1亿。陈嘉庚知道:根据世界银行的惯例,有一元的外汇基金,可发纸币4元。这11亿元外汇即可发行44亿元纸币,除发还侨眷10亿元外,还可有34亿元作为国家军政费用。这对于处于战乱时期的国民政府来说,是个不小的贡献。这是整个南亚地区华侨的一片爱国心呀。
陈嘉庚站起身来,说:
“华侨捐款是爱国,要抗日。怎么能把他们的血汗钱用在吃喝上?今晚我就写一个紧急启事,明天登在重庆各家报纸上!”
第二天,重庆各报都刊登了陈嘉庚谢绝铺张招待的紧急启事。老百姓看了,都说陈嘉庚先生是个爱国的明白人。
眼见为实
在重庆,陈嘉庚和许多国民党大员们见了面,给他的印象很差。国统区腐败的现象让他很不高兴。可他又听一些人说共产党的延安如何贫穷,如何不人道。
“延安究竟怎么样,我倒要去亲眼看一看!”陈嘉庚想。
蒋介石听说他要到延安去,就当面对他骂了一通共产党,说:
“你去了,可不要受欺骗呀!”
陈嘉庚心里有主意,他对慰劳团的代表们说:
“我们华侨无党派,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的领袖,都要见一见,听听他们说什么,真话假话都要听听。如果将来谁不守信义,那我就有好说的了。”
这年5月底,陈嘉庚一行来到了延安,受到了热烈欢迎。
他看到延安的生活虽远不如重庆,可毛泽东等领导人与群众同甘共苦,上下团结一致,对抗日充满信心,根本不是国民党蒋介石宣传的那样。他心中更有数了。回到重庆后,他做了一次讲演,热情地赞扬了延安军民,说:
“在延安,一切抗日的人都很自由,民众生活、教育都很好。他们大规模开荒,一年就开垦了百万多亩。我没有想到毛泽东住处那么简朴。我们还是要举国一致,加紧团结好啊!”
国民党官员听他为共产党说话,派人来劝他改变态度。他说:
“我凭良心与人格发表意见,不能做指鹿为马的事!”
这次回国,陈嘉庚通过对比,彻底改变了以往对国共两党的看法。他后来积极投入了民主运动,反对独裁和腐败,和蒋介石断绝了来往。
华侨旗帜
1941年12月,日军进攻新加坡。陈嘉庚又组织华侨抗敌,可不久,英国人放弃了新加坡,日本大肆搜捕华侨,尤其想要把陈嘉庚控制起来。陈嘉庚决定到印度尼西亚避难,他对大家说:
“万一我被捕,敌人一定要让我替他们说好话,当傀儡。我决不会服从,那时候只有一死报国了!”
在朋友们的保护下,陈嘉庚终于脱险。几年后,日本投降,他又回到了新加坡。消息传到国内,重庆人民召开了“陈嘉庚安全庆祝大会”,庆祝这位华侨领袖安全脱险。毛泽东送的条幅上写着:“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抗战胜利后不久,蒋介石又发动了内战。美国政府支持蒋介石,用军舰飞机运送全副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到前线,还派了九万多人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给蒋介石“壮胆”。陈嘉庚反对美蒋的倒行逆施,在1946年9月打了好几封电报给美国总统、国会和美国驻华大使等,要求他们立即撤退驻华美军;停止对国民党政府的一切援助。
电报一发表,轰动了全世界。数十万南洋华侨掀起了反对美军留华的签名运动。国民党政府又恼又恨,大骂陈嘉庚是共产党的“尾巴”。有位美国记者不明白为什么陈嘉庚这么大的资本家却拥护共产党。他问陈嘉庚:
“请问你信仰共产主义吗?”
这句话意思是:你是个大资本家,跟着共产党走,难道不怕“共产”吗?陈嘉庚听出了记者的话外音,风趣地回答说:
“我早就开始献出我的财产去办教育,让人们共我的产了。”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记者追问道。
“我在1919年曾在一篇文章中,回答过这个问题。就是:有四万万人民的中华民族决不能甘心被人欺侮。中国一定要站在世界强国的行列中。我们一定要达到这个目的,就是今天不成,明天也要达到。就是我们这辈子不成,还有我们的子孙,非要实现这个目标不可。为救国、办教育,我爱国不怕共产!”
陈嘉庚坚决站在人民一边,运用自己在华侨中的影响,多次发表声明和谈话,指出蒋介石必败,人民解放战争必胜。他在海外开辟了一条新战线,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了子孙万代的幸福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已经年近八旬的陈嘉庚作为海外华侨的代表人物,应邀回国参加了筹建工作。建国后他先后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协副主席、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务。1950年,他回到家乡集美定居,对新中国的建设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厦门本是个海岛,离大陆两千多米,交通不方便,经济也很难发展。陈嘉庚在解放后不久,就向厦门市市长提出建议:
“应该在厦门岛与集美之间修一条石头海堤。这样,就改变了厦门孤岛的状况,对发展经济、巩固国防有利。”
“这条建议太好了,我们一定尽快研究决定。”
不久,中央同意了陈嘉庚的建议。有关方面也设计了方案。陈嘉庚认真听了汇报,又看了图纸,提出了不同意见。
“一是设计的堤面太窄了,只有二十一米,应该为二十五米。二是厦门一侧,公路与铁路要是立交的,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条件。”
可是由于当时的苏联专家反对,陈嘉庚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堤面反而改成了十九米。1955年,海堤建成了,它是一项造福子孙的杰出工程,陈嘉庚一方面感到高兴,一方面又为堤面太窄感到不满意。
“你们没有远见啊!”他批评说。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条海堤为改变厦门的经济和交通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后来又渐渐不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了,人们这才感到陈嘉庚当初的意见多么正确。
陈嘉庚还提出建议,修建闽西南铁路。后来,有名的鹰厦铁路建成了。陈嘉庚很高兴。他为改变福建闭塞和落后的面貌做出了重大贡献。
钱花在何处
陈嘉庚回集美定居后,对集美学校进行了恢复和扩建。后来,集美出现了一座风景优美,设备先进的学村,厦门大学也成了全国有名的高等学府。
集美学村和厦大,凝结了陈嘉庚一生的心血。他由壮年到老年,几十年如一日,为教育事业操劳。1961年,他在临终前嘱咐,把在国内的存款全部献给国家。其中主要是用于建造华侨博物馆和集美学校。他一生中,为办教育,花费了一亿多美元。
如果有人以为,陈嘉庚有那么多钱,一定是花钱如流水,家产丰厚,大吃大喝,那就想错了。陈嘉庚从不在自己身上花大钱,也不允许家里人乱花钱。他常说的一句话是:
“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
有一次,他的儿子支借了公司五十元新加坡币(相当于人民币三十多元)没及时还上,他就冲儿子叫起来:
“你爸的钱是不能给你侵吞的!你支借公司的钱,为什么拖着不还?”
“噢,不就是五十元吗?”儿子嘟囔着,“您不是常说,金钱如肥料,只有花出去才有用吗?”
“那是办学校。可我自己从不乱花钱。每月除吃穿住必花费用外,零花钱不到两元,为什么这么节俭呢?就是因为我少花一文,就为家,也为国多储一文,积少成多,用来兴办学校。人生在世,不要只为个人的生活打算,而要为国家民族奋斗!”
他见儿子想通了,又说:
“回去把这五十元钱立即还给公司。今后绝对不许在公司借支。你要记住,我是不给子孙留下资财的。儿孙自有儿孙福,不为儿孙当马牛。你们的幸福要靠你们的双手,自己去创造。”
的确,陈嘉庚一生十分简朴。他的居室里,只有一张旧床,一张旧写字桌,一对旧沙发,还形状不一样,都很旧。刷牙杯是掉了瓷的,皮箱是裂了皮断了带的……
解放后,有一次,陈毅来看望陈嘉庚,炊事员特意买来一斤水果糖招待。陈嘉庚批评说:
“买这么多干什么?首长最多尝一两块糖,买两角钱也就够了。”
把陈嘉庚支援国家,慷慨办学和他生活上的节俭对照起来,不难看出他对国家对人民的一片赤诚。
爱国华侨的小故事
陈嘉庚先生是伟大查菠萝使人复姓苏丹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华侨、的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陈嘉庚身居异邦,心怀乡国,经营实业不谋私利,立志竞争义务报效祖国,故倾资兴办教育公益事业,以尽国民天职。早于1913年在家乡创办集美小学,后又增办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业等校,统称为“集美学校”。
1921年,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自选择校址,校长,主持建筑校舍,以及高薪聘请师资等,设文科,理。法。商,教育等五院十七个系,为海内外培养高等人才。在侨居地新加坡亦倡办和赞助许多学校,形成陈嘉庚广泛的开放型教育体系。尽管迂世界经济危机,企业经营未能转机,查菠萝使人复姓苏丹他仍多方筹措校费,百折不挠维持办学。
1932年,当外国财团答应以停止支持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为条件保护其企业经营,即遭他断然拒绝。直至1937年春无力支持,遂无条件地将厦门大学献给政府。厦门大学改为“国立”后,他极为关注其发展。
1940年回国慰问期间,还特地到迁往内地长汀的学校视察;1949年归国亦来校访问;1952年定居集美后,仍继续募资、筹划扩建学校规模。在他的倡导下,许多华侨捐资兴学蔚然成风,影响深远。
扩展资料
陈嘉庚于1874年10月21日出生在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即现厦门市集美镇)。十七岁往新加坡从父经商,后独立经营菠萝罐头厂、米店和橡胶园等。1916年后,以橡胶和胶制品业为主,鼎盛时期其销售网遍及全球,谓新马树胶王国的四大开拓者之一,成为驰名海内外的大实业家。
陈嘉庚于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终年八十七岁,国家给予以国葬的哀荣,灵柩运回集美,安葬于“鳌园”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苏丹人吃什么水果
苏丹人水果对西瓜、桃、香蕉,椰枣都爱品尝。
苏丹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①注重 讲究菜肴肉多量大,注重菜品经济实惠。
②口味 一般口味喜清淡,爱酸辣味。
③主食 一般以面食为主,也常把肉当主食。
④副食 喜食牛肉、羊肉、骆驼肉、鸡、鸭、蛋品等;常吃蔬菜有西红柿、洋葱、黄瓜、土豆、豌豆等;调料爱用辣椒;胡椒粉、芝麻等。
⑤制法 对煎、烤、炸、炒、熘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⑥中餐 喜爱中国的清真菜。
⑦菜谱 很欣赏香酥鸡、洋葱炒牛肉线、烤肉、炸八块、番茄牛肉片、奶油喂菜心、清炖鸡、烤羊肉串、番茄鸡蛋、辣子汤等风味菜肴。
⑧水酒 不饮酒,普遍爱喝酸牛奶、咖啡、果汁以及冷开水等饮料,也爱喝浓茶。
⑨果品 对水果中西瓜、桃、香蕉,椰枣都爱品尝;干果喜欢花生米、腰果、核桃仁等。
丁丑月癸卯日辛酉时的名人
陈嘉庚(1874—1961),又名甲庚,字科次。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九月十二日出生于同安县仁德里集美社(今属厦门市集美区)。光绪八年(1882年),入读南轩私塾;光绪十六年秋,南渡新加坡,佐父经营顺安米号。光绪二十七年,出资2000元建集美“惕斋学塾”,印送《验方新编》在闽南各乡散发,多行善举,颇得民望。光绪三十年春,因其父经商破产,他开始独自经营菠萝罐头业和米业。由于经营得法,所产“苏丹”牌菠萝罐头占全埠之半,在同业中独占鳌头。光绪三十二年,开始经营橡胶业。
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侨领。清宣统二年(1910年),他当选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第六届委员会协理、道南学堂第三届总理。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开始倾心于革命。次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积极募款资助辛亥革命。民国元年(1912年)回国,在集美创办制蠔罐头厂。失败后以机器入股,与厦门友人合办大同罐头食品公司。
他是一位毕生倾资兴学的教育事业家。他认为“国家之富强,全在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乎教育”;“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之职”。其一生在海内外兴办、资助的学校达100多所,倾资办学的费用达1亿美元。当年,事业刚有所成,他即立志实践其兴学理想,创办乡立集美两等学校,于次年2月正式开学。民国7年(1918年),委托胞弟陈敬贤回乡筹办的集美师范及集美中学正式开学,附设男、女小学,同时成立幼稚园。翌年,在新加坡捐出橡胶园290公顷、房地产9.2万多平方米,作为集美学校永久基金。他是厦门大学的创办人。民国8年5月,他回到集美着手筹办厦门大学。此时,他所存资产仅400万元,但在筹办厦门大学发起人大会上,他自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分12年付款共300万元,并亲自勘定校址。民国10年4月6日,厦门大学正式开学。民国12年,他又将自己在新加坡的大成橡胶园和陈嘉庚公司股本的三分之一拨作厦大基金。民国12年10月,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批准承认“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及时改变经营方向,全力经营轮船业和橡胶业。至民国14年(1925年),共拥有橡胶园1.5万多英亩、工厂30多所、150多家分店,雇佣职工3.2万多人,全部实有资产为新加坡币1200多万元,成为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橡胶大王”和大实业家。民国15年起,在荷兰、日本胶制品倾销及民国18年开始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下,其资产损失过半,被迫于民国20年10月将企业改组为陈嘉庚有限公司。民国23年2月21日,因不愿接受汇丰银行对该公司的垄断,宣告收盘停业。民国8—21年,又继续在集美创办水产学校、商业学校、农林学校、国学专科学校、幼稚师范学校等。同时还设立科学馆、图书馆、医院。民国7—22年,他承担集美学校各种费用共480余万元,把集美建成规模宏大的学村。民国17年,任山东惨祸筹赈会会长,筹集130余万元救济受难同胞。抗战爆发后,被推举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领导该会在一年内募集抗日捐款1.44亿元,支援祖国抗战;还组织华侨机工3200多人回国服务。他严词讨伐汪精卫的卖国求和活动,以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身份向参政会提出“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的电报提案,要求国民政府“宣布其罪,通缉归案,以正国法”。
民国27年(1938年),因企业破产,无法负担厦大经费,遂将厦大献给国家,改为国立。此外,他先后捐款17万元,资助同安等闽南各地的两所中学、71所小学。民国29年3月,他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慰劳抗日军民。他从陕甘宁边区的所见所闻得出“国民党蒋政府必败,延安共产党必胜”的论断,在回新加坡后召集的第二届南侨大会上,指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担任“新加坡华侨抗敌后援会”会长。民国31年,避居印尼爪哇。民国34年,安全返回新加坡。同年11月8日,重庆各界为他举行安全庆祝大会,毛泽东送了一幅“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亲笔题词。抗战胜利后,曾以“南侨总会”主席的名义致电美国总统杜鲁门和参、众两院院长,坚决反对美国鼓动南京国民政府打内战。
1949年,他应毛泽东主席邀请,作为华侨首席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1950年9月回集美定居。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委员和副主席,第一、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二、第三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等职。
从五个方面介绍陈嘉庚 字数要长 回答准确的 必有重谢
1、身负父债的侨乡少年郎
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出生在福建同安县集美村,因为战乱不断,有很多人远赴南洋讨生活,这里便成了著名的侨乡。 陈嘉庚的家庭,也是一个华侨世家,他出生的时候,父亲正在新加坡,经营着米店和一家小厂。从小,是母亲独自抚养他长大。 闽南一带,曾有着十分光辉的历史。从民族英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这些故事都在小嘉庚的心里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影响。集美村还有着郑成功的“国姓寨”、“国姓井”,在老一辈人的传说中,陈嘉庚从小就对这些爱国英雄充满了敬仰。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更使他渴望早日能够报效祖国。 1890年,陈嘉庚已经17岁了,父亲要他到新加坡来见见世面,于是他离开了故乡、离开了慈母,独身前往南洋。虽然都市的繁华是一种诱惑,但他却不为所动,老老实实地呆在店里,跟着老伙计学习怎么管理,很快就成了父亲的左右手。 1898年,母亲病逝,闻听噩耗的陈嘉庚立即回乡葬母。出发之前,他将自己经管的 陈嘉庚相关著作
账务移交给他的族叔。当时他父亲各项经营都很顺利,拥有资产约35万元。可是当守完3年母丧的陈嘉庚回到新加坡时,却发现曾经兴隆的米店已经门庭冷落,负债已达30多万元。原来是父亲的妾生子趁陈嘉庚不在,尽情挥霍导致负债累累,面临破产的边缘。 按照新加坡法律,儿子不必偿还父亲债务,况且陈嘉庚身无分文,如何偿还,但深受儒家教育的他面对父亲的凄凉,还是毅然承担了债务,继承了这个烂摊子,当时他还不到31岁。从此这个杰出的企业家开始了自己独立的商业之旅。
2、菠萝“苏丹”、橡胶大王
独自创业的路程是极其艰难的。陈嘉庚手里的资金只有一点,用来投资什么才能成功呢?经过详细的考察,陈嘉庚发现,菠萝罐头销路旺盛,且周期短、需要的资金不是很多,非常符合自己的情况。于是他决定建立一个菠萝罐头厂。 资金不够,陈嘉庚借了7000元,在距新加坡城区10英里的淡水港山地,着手建造一所菠萝罐头厂。一切省了再省,省了再省,借来的7000元用在建厂总算勉强够了。制作菠萝罐头所需的白铁、糖枋,都可向别的商人赊取。开工终于没有问题。等到4月份菠萝一上市,陈嘉庚的“新利川”工厂就开始生产了,为了在竞争中取胜,陈嘉庚给自己的菠萝罐头的商标定名为“苏丹”,意思就是菠萝罐头之王。 在陈嘉庚的精心经营之下,罐头厂运作良好,销售看涨,月底核算结果,获净利9000余元。不仅收回全部建厂投资,而且还有盈余,经济效益之大,确实惊人。 从绝境中拼杀出来的陈嘉庚初战获胜,就以“新利川”为立足点,兼营父亲企业与人合伙的月新菠萝厂,接着又开设了谦益米号,米店也兼做罐头厂的营业机关。 随着菠萝罐头生意越做越大,对菠萝的原料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陈嘉庚在“新利川”附近购买了一块空地,用来种植菠萝,取名为“福山园”,事实上,这块种植地也确实是一块福地,后来成为了当地最大的菠萝种植园。 创业道路并非是一帆风顺,就在菠萝生意顺利发展的同时,1906年夏季,菠萝罐头行市大跌,陈嘉庚只能勉强保住了1万元的赢利,这次打击使他意识到,商场如战场,仅仅靠一种产品经营是不能适应市场的瞬息多变,他要寻找新的项目。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嘉庚了解到一个橡胶商人高价卖掉了自己的橡胶园,他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于是赶忙联系这个商人,从他那里购进18万粒橡胶种子。而当时因为菠萝生意的不景气,很多人纷纷脱手自己的菠萝园,陈嘉庚趁此机会购买了大片土地,这些成了他以后的橡胶种植园。 到了1913年,陈嘉庚的菠萝产量已经占了整个新加坡的半数以上,一跃而居首位,真正成了业内的苏丹,这一年,他已是一个拥有两处橡胶园,四个菠萝罐头厂,一家米厂,一间米店,固定资产和纯利润有四五十万元的华侨企业家了。 然而商场风云多变,1914年秋,正当菠萝罐头的生产旺季到来之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各国对菠萝罐头限制入口。因而各洋行停止采办。陈嘉庚的菠萝罐头厂遭到了沉重打击,积存着几万箱产品无法售出。不仅如此,战争还使陈嘉庚的米业遇到了麻烦,特别是许多商船在东印度洋上受到德国战舰攻击之后,原已紧张的航运几乎全部停顿。陈嘉庚米厂的仓库里堆放着1万多包熟米。产品积压的直接后果是资金流转困难,工厂租金越期无法清还,工人的生活费又绝对不可拖欠。陈嘉庚陷入了“艰难维持,度日如年”的境地。 1914年冬天,陈嘉庚终于将所有的货全部售脱。这时,他当机立断决定经营航运业,他先是靠租船运输,分别租下了载重1300吨的“万通”和载重2500吨的“万达”两艘轮船,运来需求量很大的熟米,再送到印度销售。不久因为市场的扩大,他又增加了2艘轮船,专门承接英国政府的货物。他的审时度势,及时改变经营策略赢得了可观利润。仅仅一年后,就赢利了20多万元。之后,更是购得多艘轮船,但却不亲自经营,而是租给法国政府,这样不仅省事,避免了风险,也获利很快。 1916年,陈嘉庚又有了划时代的举措。当时欧洲各国互相厮杀,给美国经济腾飞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美国工业长足的发展,刺激了橡胶制品的需求,带动了马来亚的橡胶业,一跃而成了支柱产业,产量居世界第一位。马来亚成了世界“橡胶王国”。而陈嘉庚此前的投资终于有了回报,他被作为公认的“马来亚橡胶王国四大功臣”之一载入史册。 此后2年,陈嘉庚逐渐把重心转移到橡胶业上,他先后将新加坡土头桥的菠萝罐头厂和恒美熟米厂改作“谦益”橡胶厂,专制胶布,实现了橡胶经营从单一的农业垦植到工业制造的飞跃。接着,他又设法与美国橡胶业协会搭上关系,把广告做到了美国,把“谦益”橡胶厂的大半产品直接销售到美国。这样,他实现了第二个飞跃:将橡胶的农、工、贸经营集于一身,而且开创了在英国统治新加坡百年来华侨不通过洋行而与外国商家直接进行贸易的先例。 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陈嘉庚不但没有遭受损失,还安然无恙,依靠米、树胶、轮船航运和出售菠萝罐头厂积存的铁皮,陈嘉庚共得450 多万元,扣除各种费用,实存资产430万元。从而迅速跻身于新加坡富豪之列,也成为著名的企业家、新加坡华侨大亨。
3、散尽家财、培育英才
一战之后,陈嘉庚意识到航运业的危险性和暂时性,就没有再继续下去,他开始继续扩展自己的橡胶王国。 1919年,随着橡胶制品的广泛应用,英国投资者不断到马来亚抢占市场,有实力的华侨商家和小园主也纷纷改办橡胶种植园或兴办小橡胶厂,竞争越来越剧烈。面对挑战,陈嘉庚调整自己,实现了第三个飞跃:他扩充了“谦益”橡胶厂的规模,将粗加工的生胶厂改为深加工的橡胶熟品厂;退出于两年前投资50万元入股的3家橡胶公司;组建陈嘉庚公司,将谦益以橡胶总公司的名义列其麾下。 1922年,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无度引起市况萧条,橡胶价连续3年下滑,许多小规模的胶园、胶厂被迫停产。而这时的陈嘉庚公司虎气十足,他断定橡胶业是新兴产业,好景还在前头。在对马来亚各地进行考察之后,陈嘉庚一下子买下了9家橡胶厂。 1924年他在马来亚和印尼设了10多家橡胶分店,其后又在其他地方设分行、分店或办事机构。目的是扩大产品销路和原料来源,减少中间环节造成的损失。这一年英国政府为抬高橡胶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从中独占利润,在新加坡、马来亚实行限制橡胶生产计划,第二年略见成效,加上美国汽车工业生产迅速发展的影响,橡胶价格大幅度上涨。这一年是陈嘉庚的橡胶事业的巅峰,在英国大臣对新加坡工业的考察书中,也提到了陈嘉庚的公司,说它是“亚洲最大的企业”。 与此同时,陈嘉庚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故乡——福建集美。他认为振兴工商业的目的在报国,但报国的关键在提倡教育,因而“立志一生所获的财利,慨办教育”。1893年,他20岁时在家乡创办“惕齐学塾”。1913年又创办集美小学。以后他与胞弟陈敬贤先生一起,边集资边办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在家乡创办了包括幼稚园、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业、农林 |集美轻工业等校在内的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资助了闽南20个县市110多所学校;并在侨居地新加坡倡办和赞助了道南小学、爱同小学、崇福小学、南侨中学、南侨师范水产航海等许多学校。他用于兴学的资金超过一亿美元,几乎等于他的全部家财。人们亲切地称陈嘉庚先生为“校主”。 有人说,陈嘉庚办这么多的学校无非是提高自己的声誉,但陈嘉庚办学,却不是这样的。他没有把它作为一种资本,相反为此做出了巨大牺牲。 自1926年起,陈嘉庚为了维持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经费不至于中断,做了许多努力。在资金紧缺时,他甚至于贱价出卖了橡胶园。 1929年10月,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新加坡、马来亚最大宗的出口是橡胶和锡,最大的买主是美国。美国的不景气,造成了新、马橡胶和锡业的大萧条。但陈嘉庚一直提供集美、厦门学校经费达90万元。当时,陈嘉庚公司积欠银行债款近400万元。公司资产仅在200多万元,已是资不抵债。以英国汇丰银行为首的债权银行要求陈嘉庚停止支持集美厦大经费,被陈嘉庚断然拒绝了。他认为自己不能也不应放弃义务,学校办起 陈嘉庚追悼会
来了,就得维持下去,一旦关了门,恢复就无望了。学校如果关停,不仅耽误青少年前途,而且对社会影响不好,罪就大了。如果因为负担集厦学校经费而遭致生意失败,这是个人事业的荣枯。 1932年,陈嘉庚辛苦创办的企业终于被收盘,虽然他的事业走到了末路,但陈嘉庚却从不后悔,因为他成功地创办了这么多学校,尤其是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 1961年8月12日,这个伟大的企业家、教育家病逝于北京。弥留时他仍殷切盼望台湾回归祖国,并嘱咐“把集美学校办下去”,把遗产300万元人民币全部献给国家。为了感谢这么多年他对国家做出的不朽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给予其国葬的哀荣,灵柩运回集美,安葬在家乡,以告慰这个曾经辉煌、博大无私的爱国华侨。
5、一生俭朴、公而忘私
嘉庚先生一生俭朴,从不夸耀自己,但是在投资办学方面却不惜一切。据有关人员统计,以1981年人民币和黄金比价计算,陈老一生用来办学的捐款达一亿美元以上。在陈嘉庚故居,从陈列的蚊帐、被褥、衣服、礼帽、皮鞋等物来看,都是破旧而老式的。一只翻过来的破茶杯,杯底上插上蜡烛,就是他自己设计的烛盘了。他家财万贯,但对自己的家事,却是“求缺不求全”。校舍和他的住宅都曾因日本飞机的轰炸而炸毁。然而,在校舍和住宅之间,他却坚持先修校舍,并说:“第念校舍未复,若先建住宅,难免违背先忧后乐之训耳!”他逝世后国内存款尚有300余万元,可是按照他的遗嘱,一分钱也没有留给子孙,对这个问题,他的说法是:“人谁不爱子,惟必以道德之爱,非多遗金钱方谓德之爱。且贤而多财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7]
6、不忘统一、鳌园刻图
晚年的陈嘉庚,念念不忘国家统一、台湾回归!1950年,他在集美学村创建鳌园。在鳌园中的“博物观”照壁石屏正中,请石匠刻录5幅地图。上面一幅是“世界地图”,其下面并列四幅地图,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福建省全图”、“台湾省全图”及“同安县全图”,并在图中刻下亲撰的《台湾史略》。陈嘉庚先生亲撰的《台湾史略》的第一句话写道:“台湾为我国东南一大岛”。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统一事业。针对美国的侵略行径,1950年7月4日,陈嘉庚通过《福建日报》发表谈话,明确表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外国干涉。此后,他又发表一系列对记者的谈话和声明,发表接见华侨的谈话等等。一再阐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容许外国侵占或干涉,并号召华侨为台湾回归祖国的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祖国统一是陈嘉庚临终遗嘱的第一件大事,他最后的遗言是“台湾必须归中国”。他相信他的这个愿望一定会实现,一定要实现。这就是陈嘉庚先生为什么在“鳌园”刻录的地图中刻下“台湾省全图”的最重要原因。 1990年3月11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1964年发现的第2963号小行星命名为“陈嘉庚星”,以表彰陈嘉庚对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
* 公——永无止境的奉献
* 忠——永不动摇的爱国
* 毅——永不言败的坚强 民族光辉——陈嘉庚
* 诚——永不毁诺的铮铮傲骨
对于轻金钱,重义务,诚信果毅,疾恶好善,爱乡爱国诸点,尤所服膺向往,而自愧未能达其一,深愿与国人共勉之也。
发布于 2023-04-12 21:18:02 回复
发布于 2023-04-12 17:04:47 回复
发布于 2023-04-12 15:42: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