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航:
- 1、陈巴尔虎旗的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
- 2、甘旗卡镇的基本情况
- 3、苏木嘎查纪事
- 4、内蒙通辽市哪个旗或县最富裕?
- 5、一个旗约3万人,年收入超52亿元,内蒙古的阿拉善旗为何能有超高收入?
- 6、文旅活旗 | 科右中旗:全域旅游绘新景 文旅发展正当时
陈巴尔虎旗的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
陈巴尔虎旗
陈巴尔虎旗位于呼伦贝尔盟西北部,是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牧区四旗之一。西北以额尔右纳河为界与俄罗斯为邻,东部和东北部与额尔古纳市和牙克石市接壤,东南与海拉尔市毗邻,南接鄂温克旗自治旗,西南部与新巴尔虎左旗连接。全旗土地总面积21192平方公里,行政区内辖8个苏木2个镇,其中一个民族苏木。全旗总人口5.5万人,由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十多个民族组成。
陈巴尔虎旗地跨森林草原与干旱草原两个地带,属中温带半温润和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全旗现有耕地125.3万亩,主要作物品种为小麦、玉米、马铃薯。全旗有牧草地2339.5万亩,草原面积辽阔,地势平坦,草场主要以高平原干草为主体,大总值发草场、河流、湖泊分布合理,适合发展草原畜牧业。全旗林地总面积180.9万亩,森林覆盖率6.1%。此外还有大面积的野生芦苇等草木植物。
陈巴尔虎旗草原辽阔,水资源丰富,是三河马、三河牛的故乡和主要培育基地,是呼伦贝尔盟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199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526万元,牲畜总头数为58.3万头(只)。
1998年全旗实现工业总产值17607.2万元,主要工业产口有:原煤、红砖、萤石等。
科技、教育事业发展迅猛。现有以民族教育为主的学校总数48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5%。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现有卫生医疗机构17个。
1998年全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43元,牧民人均纯收入2678元,生活4215 元。 历史沿革
2000年,陈巴尔虎旗辖3个镇、7个苏木。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旗总人口67882人,其中各镇苏木人口(人): 巴彦库仁镇 22632 宝日希勒镇 19473 完工镇 4079 西乌珠尔苏木 1647 东乌珠尔苏木 1998 哈尔干图苏木 1208 巴彦哈达苏木 1893 鄂温克民族苏木 5516 哈达图苏木 4647 特泥河苏木 4789
陈巴尔虎旗行政区划一览
巴彦库仁镇:辖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6个居委会。
宝日希勒镇:辖 新兴、胜利、创业、向阳、奋斗5个居委会;布敦胡硕、库热格太2个嘎查。
完工镇:辖 第一、第二2个居委会;巴音布日德、哈腾胡硕、哈日诺尔、乌布日诺尔、完工、安格尔图、宝日汗、哈尔干图8个嘎查。
西乌珠尔苏木:辖 西格登塔拉、萨如拉塔拉、乌珠尔3个嘎查。
东乌珠尔苏木:辖 海拉图、额尔敦乌拉、巴音乌拉、查干诺尔4个嘎查。
巴彦哈达苏木:辖 乌兰础鲁、巴彦哈达、格根胡硕、呼和温都尔、呼和道布5个嘎查。
鄂温克民族苏木:辖 阿尔山、辉屯、毕鲁图、那吉、哈吉、恩和、雅图克、孟根诺尔8个喳查。
特泥河苏木:乡直。
国营哈达图牧场:场部;第一~第十六16个生产队。
国营特泥河农牧场:场部;第二~第十一10个生产队。
国营浩特陶海牧场:第一~第六6个生产队、那吉分场
甘旗卡镇的基本情况
位于通辽市东南部嘎查人收入,地处东经121°30′~ 123°42′嘎查人收入,北纬42°40′~43°42′之间。东北部与吉林省双辽市接壤;东部和南部与辽宁省彰武、康平、昌图县相邻;西部和北部与库伦旗、奈曼旗、开鲁县、通辽市和科左中旗相连。旗所在地甘旗卡镇距通辽市驻地通辽市79公里。
总土地面积2175平方公里,耕地40万亩,总户数23415户,总人口9.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6万人,城镇居民5.1万人,农村劳动力人,全镇人口中绝大多数为蒙古族,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嘎查人收入的苏木镇。下辖43个嘎查村,10个居委会,2009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4151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900元。全镇现有大小畜151920头只,其中黄牛83531头,羊58467只。2009年全镇实现粮食总产1亿斤,实现国民生产总值32.4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151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10900元。2010年该镇主要经济目标是嘎查人收入:财政收入完成30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6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2208元。
苏木嘎查纪事
潘复生
牧村行
牧村名叫吉忽伦图。是五当召周围蒙古族牧民聚居的地方。几个“独贵龙”(村小组)合成一个嘎查嘎查人收入,环绕在内蒙古著名 旅游 胜地五当召的崇山峻岭间。平均海拔一千多米。翠绿挺拔的油松和白云般的羊群相映生辉,情趣盎然。
初夏,我走进吉忽伦图牧村,明丽的阳光下,满山遍沟的山杏、山樱桃然放着堆堆粉红或白色的花的焰火;不知名的小黄花和小蓝花在草丛中闪现招展;清新的空气中,飘荡着一股股松香和花草的芬芳、响着婉啭的鸟声……
吉忽伦图的七个“独贵龙”耕地很少,六万多亩草牧场可利用面积只有三分之一。一万多头只牛羊很难在日益退化的草场上维持生存。
一九八五年,自治区和包头市在这儿搞“现代化草牧场建设”试点,种植优良牧草、围建草库伦、植树造林,同时引进良种绒山羊。那时候,牧民们还不能完全理解“ 科技 兴牧”会带来什么变化。十几年过去嘎查人收入了,引进的盖县良种绒山羊、阿尔巴斯细毛羊经过几代繁殖,嘎查山羊百分之九十实现良种化,产绒量提高两倍左右;紫花苜蓿、沙打旺、白柠条等优良牧草和杨柳、榆等人工林在一个个草库伦里生长起来,牧民人均收人翻一两番。我们走进叶贝沟,立即被一排高大的砖瓦房和耀眼的银白色电视接收器所吸引。陪同的嘎查干部告诉我们,这是老共产党员、市县人大代表、“ 科技 示范户”郝阿迪亚家。
刚进院子,主人就迎出来。当我们在铺满地毯的炕上坐下来时,女主人端上热气腾腾的奶茶和炒米馓子。我们边享受蒙古人的优厚礼遇,边拉家常。然后话题自然转到畜牧经济上。
“说来说去”,阿迪亚兴奋地说,“我们全凭沾党和国家政策的光。一九九零年我开始自己繁育良种,种优良牧草,一年下来,纯挣万元,以后年年增加。”
“那后来嘎查人收入你是怎么发展的?”
“后来我打了井,上了自来水,又围了草库伦,开了个果菜园子,日子就更宽余了。”
陪同的干部们你一言我一语替主人算帐,卖羊绒、羊毛、羊粪收入两万元,出栏牛、羊收入大几千元,售出良种羔羊收入大几千元,除饲草料开销,纯收入少说也有二万多元,人均年收入六千元左右。
阿迪亚点头微笑着,深有感触地说:“像我这样的户还挺多,当然还有差的。下一步再发展,不容易。还得靠 科技 ,把牧畜多草坡紧的势头扭过来。”他老伴应和着说,前些年还放不开手脚,现在是干得又多又累,买了车、摩托和饲料粉碎机,虽省下点人工,还是忙不过来。岁数大了,更得靠 科技 了。
从屋里出来,顺便看了他们的果菜园和羊棚圈,地没来得及整,厚厚的羊粪还未出圈,说明主人真有点力不从心。不过,老俩口送出我们时,仍表现得满有信心,对前景充满更大希望。
嘎查新貌
牧业嘎查是石拐区蒙古族聚居的纯牧业山区,属吉忽伦图苏木管辖,在阴山名寺五当召周围分布着七个独贵龙。群山环抱,松柏苍翠。
在蒙古包度假村和吉忽伦图苏木街头,不时可见穿着蒙古袍的老人和身着紫红袈裟的喇嘛,他们用蒙语交谈,十分纯朴亲切。 改革开放后,这个熟悉的老地方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亲眼目睹了牧业嘎查人的风采,领略了别具一格与时俱进的两个文明建设成果。
走进牧业嘎查会议室,给人一种新鲜扎实的感觉:四面墙壁上,挂着自治区、包头市和石拐苏木多面锦旗、奖状,经济 社会 发展规划。党支部书记简明扼要地介绍说:“牧业嘎查一多半是蒙古人,其余是汉族、藏族、满回等兄弟民族。眼下牧民同心协力养牧、种地、封育草牧场、退牧还林,发展生态 旅游 业,加快参与西部大开发的脚步……”。
我们走向牧村,远望一片高大的树林,走进一看,在树林的外面,顺沟垒筑起一条二百米的石坝,高大的杨柳树带围起二十多亩平整的梯田。刚刚深挖修建的机电井敞着大口,还未来得及收拾。井口旁是电杆、水泵、胶管、电缆等配套设施。靠西山畔的梯田里,几个小山般的饲草料垛,暗示着主人饲养着大量牲畜。四间红砖瓦房前,停放着农用 汽车 、摩托车、铡草机、脱粒机……房屋东侧是圈养大棚和畜舍。几十个刚刚引进的良种羊和成功孵化出壳一个多月的三只小鸵鸟,再加上牛、猪、鸡、狗的走动蹦跳,牟咩鸣吠,合奏出一首特殊的田园交响曲。
观赏兴致正浓,牧民的妻子从屋里走了出来,她一边喊丈夫接电话,一边招呼我们进屋里喝茶。醇香的奶茶散发出迷人的香味。炒米、奶酪、馓子、手把肉摆满了桌子。女主人热情的招呼我们坐好后,怪怨中露出爱意地说:“家里铺排下这么大一滩,还整天揽事,给这家买草料,为那家换良种,贴上路费盘缠机器车马为人们办事。”
中午,我们又走访老党员小康户。是养种并举的蒙古族牧民。他有一大片果菜园和宽敞明亮的蓝砖瓦房,屋里屋外干净利落。墙壁上,挂着锦旗吊毯和成吉思汗画像,画着吉忽伦图五当召山水风景,格外醒目。靠墙一溜摆着现代化家具,家用电器,美观舒适。 嘎查达乐呵呵地介绍:“老人家七十年代任过党支部书记,最早实行 科技 养牧,他为全嘎查牧民提供了上千只公羊,收到很好的经济效益。他的几个儿女,有的在区里当干部,有的在外面搞 科技 ,所以他更新观念早, 科技 意识强,做事生活不同一般牧民,有城市色彩。”他高兴地告诉我们:“我家搬到了新居,为的是接受新信息,学习新知识,做出新贡献”。
在返回的路上,每经过一个独贵龙或典型户门前,嘎查达情不自禁地介绍道:“这是蒙古族牧民办的饲料加工厂,这是蒙汉牧民合开的 旅游 饭店,这是蒙古族青年和汉民开的药店,这又是蒙汉牧民合营的度假村……”
我听着看着,眼睛突然转向山坡的松柏,风雪中,它们依然挺拔苍劲,生机勃发,郁郁葱葱。它们正是象征着党的事业,象征着山村牧民最基层的力量,象征着“改革开放”焕发出来的精神嘎查人收入!
“沙圪台”上水记
爬榆树位于五当召西十公里处的五当沟上游,是吉忽伦图苏木下辖条件较好的嘎查之一。 从石拐至固阳县最近便的大道穿村而过。春季,当你路经此地时,香飘四溢,花团锦簇的果园,大片翠绿平整的农田就展现在你面前。
但由于人多地少,农民增收缓慢,村北,有百十亩土地,却显得与这个村子很不协调,裸露的黄沙石子、杂乱的野草,凹凸不平的地表;这一切告诉人们这还是一处未经好好治理的旱地。 这地方叫“沙圪台”,顾名思义,高而多沙也,由于地处风口,土壤逐年减少,地质越来越差,风调雨顺亩产不足百斤,一遇旱年,颗粒无收。过去人们只采取一些救急措施,高扬程提水上来,顺势浇灌,水土流失严重,费用大,不耐旱。
近年来,几十年不遇的大旱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农民们迫切要求改变现状,平地上水。 经测算,需投资5000元左右,集体没钱,受益村民集资困难,真是左右为难。
改革开放后,上级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就从这件事做起,一件一件抓下去,马上行动。 早春的后山,乍暖还寒,最难将息。从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南下的寒流带着黄沙尘土,铺天盖地滚滚而来。路上的车辆行人稀少,但就在爬榆树“沙圪台”上,一行人抗风冒寒在测量工程。他们就是区苏木的领导。
经过半个下午的实地勘测,一个详细周密的工程方案形成了:从东侧的大井提水,通过管道一直输送至西头和北头,这样,不仅可使80余亩旱地变成水地,还可以浇灌大道西边的树木,经济效益至少可提高一倍,直接受益的有28户86人。
方案定下后,村委会发动村民挖沟整地,人们冒着春寒,在沙尘暴的肆虐下大干苦干。连续不停的沙尘把早先挖好的放管沟又填平了,只好再挖,尽快开通管沟,村民们早出晚归,中午不回家,与天斗、与地斗与沙尘暴抢时间争进度,提前十天开通管沟。
由于实际工程的扩大,原先计划的资金和塑料管件不够用了,重新集资又很困难。怎么办?来调研的主要领导当即拍板:一方面协调贷款,另一方面帮助解决管件水泵等。两级领导干部分头行动,在沙尘中日夜奔波。经过三天的操劳筹措,贷款解决了,管件拉回来了。苏木领导和村干部亲自动手带领村民下管组件,安装掩埋。为村民办了一件大好事。
春风化雨、 渠成水到
阴山北麓、黄河中上游的五当沟流域,群山环抱、沟壑纵横。这一带的农牧民世世代代在坡梁地上耕种、放牧,十年九旱,增收艰难。
清明刚过,在石拐区吉忽伦图苏木南十公里的山沟里,一辆灰色越野车由西向东缓慢的行驶着,颠簸的车后不时卷扬起团团土尘,不均匀地散布在山谷间。车里坐着石拐区委领导,到联系点前坝村,帮助村民完成一百多亩旱改水的管灌工程。
万事俱备,今天就要试水了。他们边走边谈,话题都是围绕着如何改变这一带的面貌、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牧民的收入等。 车子在白菜沟后面的土坝上停下。区乡领导站在高处,再一次审视着这个自治区、国务院领导曾来过的地方。当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修筑的梯田、石坝都历历在目,只是至今缺少水利设施。小旱减产、大旱无收。
历史 和活生生的现实,又一次使领导们深深感到:水利确实是农业的命脉! 过后坝东行,山洪冲涮过无数次的乱石沟中,道路崎岖不平,拐过九曲八湾,就到了前坝村。 前坝村居住着六十多户、二百五十多人。东与土右旗耳沁尧乡小淖兔村隔河相望,水利条件比不上人家。全村一千六百多亩耕地,能浇上水的也只有百十来亩。每到旱年,村民们就发感慨:“要是有小淖兔的水利条件就好了”。
一九九七年,在实施“八七”扶贫攻坚“380”工程时,这个村挖修了一口大井。当时计划一水两用:一方面上自来水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另一方面把一部分旱地变成水地,但后一项因缺乏资金而中途搁浅,以后一直无力开工。
此时正值春节期间,在人们还沉浸于“肥正月”的安乐日子里时,苏木主要领导陪同区委领导来了。一到联系点,直奔大井和上水工地。面对平整缺水的土地,沉思良久,然后详细询问了工程情况,挖管道需多少工日,要多少水管,劳动力和资金怎样,完工后效益如何?乡村领导告诉他,这项工程可使120多亩旱地变成水地,人均水地就可达到一亩。每年至少可增产粮食四万八千斤,如果加上种植结构调整因素,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就在三十万元以上,而且会逐年增加。但目前还缺450米水管急需解决。
区领导当即拍板:由他负责协调补贴4000元,春耕播种前竣工。他还一再嘱咐苏木嘎查领导,一定要抓紧把这件事办好,让农民今年就收到实效。 苏木嘎查领导马上行动起来,组织劳动力挖管道。
人们冒着早春的严寒,顶着沙尘暴大干苦干。未解冻的土地一块一块地被挖开,条条管道一寸寸延伸。就在这时,区领导第二次来到工地。人们看到区领导风尘仆仆,如此注重农民的切身事儿,虽天寒地冻,心理却热乎乎的。
就在管道临近挖通的前2天,区领导第三次来到前坝村。当他们把四千元人民币交到村干部手中时,人们激动的热泪盈眶。这岂止是四千元,这是党的政策的闪光,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金桥,它的实际价值和在人们心中的分量,是难以数计的! 工程提前半个月竣工,于是有了本文开头的情景。
排优解难系民心
白彦龙嘎查地处石拐区最北端,与固阳县新建乡接壤,除脑包贝独贵龙有点水地,其余三个独贵龙都是坡梁地,一道山沟十几里,偏僻闭塞,自然条件恶劣,水源奇缺,二百来口人靠天吃饭,常年向温饱线上挣扎。
由区领导牵头,率老干部局、财政局等部门组成的工作队,一行五人进驻白彦龙嘎查,开展了“串百家门,摸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活动。他们与村民促膝谈心,让群众把想说的话说出来,想提的意见提出来。能答复的当场答复,能解决的就地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说明情况,定期解决。对不合理要求,耐心细致地做好政策和说服引导工作。
摸清了情况,理出了头绪,就从村民最关心的“吃水难”问题入手。白彦龙五个自然村这些年共打了五眼机井,由于严重干旱,水位下降,仅有两眼勉强能用。区领导协调老干局、财政局领导筹资2000多元,对原有机井深挖整修,并配套了胶管、塑料管等设施,使四眼机电井全部正常运转,保证了600多亩土地浇灌,使大灾之年农业不受损失。
工作队又协同有关部门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对八十年代投资后因资金不足而搁浅的半拉子工程——旱改水项目重新勘察设计,在各单位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以节约办公经费,减少不必要开支挤出4000元,平整土地,开沟挖渠,配套设施,使60多亩旱地上了水,种上了晚秋作物。直接经济效益四万多元。
解决了旱改水问题,工作队又积极协助村民联系销售黄芪、土豆、羊绒等农牧产品,想村民所想,急村民所急,踏踏实实办了十几件好事。 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工作队和党支部、村委会一起筛选调整农牧产业结构项目。他们引进的土豆新品种每亩增收500多斤,扩大黄芪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80多亩,增收十五万多元,在大旱大灾之年把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内蒙通辽市哪个旗或县最富裕?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最富裕。
1、通辽市的前身为哲里木盟,始建于清朝崇德元年(1636年)。 1999年10月,撤销地级哲里木盟建制,成立地级通辽市政府,辖科尔沁区、霍林郭勒市、 科左中旗、科左后旗、开鲁县、库伦旗、奈曼旗、扎鲁特旗。
2、科尔沁区是通辽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内蒙古东部的商品物资集散中心。土地面积3175平方公里,总人口72.5万人。蒙汉回满朝等26个民族团结和睦,形成了勤劳、勇敢、豪爽的性格和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
3、科尔沁区是内蒙古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旗县(区)之一。2003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91.91亿元,财政总收入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72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502元。
一个旗约3万人,年收入超52亿元,内蒙古的阿拉善旗为何能有超高收入?
内蒙古的阿拉善旗只有3万人,但是这个地方神奇之处就在于他们的年收入居然超过了50亿达到了52亿。相当于每个人的年收入达到了四十万元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字,许多在北上广深的人都拿不到这么高的年薪。这有什么秘诀呢?
一颗英雄树,创造巨大财富
在美丽的阿拉善右一颗非常著名的树,这棵树保持着一项世界纪录,那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杨树,它的名字叫做胡杨。这种树被称为大漠上的英雄树。
胡杨树之所以那么出名,那是和他的一些传说有关的,这种数据说种植在沙漠中1000年也不会死,即使死了1000年也不会倒。就是因为这些传说给胡杨树带来了许多神秘的色彩,这使得每年10月秋高气爽的时候就会有无数的观光客来阿拉善就是为了目睹沙漠英雄树的风采。通常在旅游旺季的时候,这里要接待数十万的游客,可以说这一棵树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前来,这棵英雄树更是阿拉善经济的英雄。
一片世界级的胡杨林,吸引无数游客
除了大漠阿拉善作为一个旅游景区,自然不可能是独孤一味,在这个风景区还有一座黑水城,这可是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除此之外还有像塔王府,居延海,胡杨景区等等的景点。千万别小看这些景点尤其是胡杨林,这可是在全世界都有很高知名度的地方。胡杨这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这还不算,这里的胡杨林存有3万多公顷,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样的大的林区在整个胡杨树界全世界只有三片,所以说在这里你可以享受到世界级的风光。这一片胡杨林也是许多人来阿拉善旅游的理由之一。
第三吸引大量的自驾族,消费能力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阿拉善在整个驴友界以及自驾界都是相当的出名。每到秋高气爽的季节,总会有不少朋友以车友会或者其他的名义驾驶着自己的车辆在这里聚会,一边是爱车,一边是美景,在吃着蒙古族的美食,那种享受绝对是天上人间级别的。这种天苍苍,野茫茫,无拘无束的感觉简直不要太好。这一些自驾族和驴友,他们的消费水平都非常的高,他们也非常乐于在阿拉善消费,他们可以说为阿拉善的经济带来了活力。
最后自然还有美食。
秋高气爽的季节和什么美食更大呢?自然是撸串啦。撸串技术哪家强?当然是中国东北找内蒙。阿拉善作为一个域旅游为主的地方自然少不了各种各样的美食,蒙古美食当然是这里的特色,各种各样好吃的烤串是这里的主打产品,绝对让各路时刻吃的放不下手,什么减肥节食在阿拉善美食的诱惑之下全都得靠边站。
旅游经济创造阿拉善奇迹
阿拉善一年要接待520万左右的游客,旅游经济占到了阿拉善经济总量的80%以上。可以这么说,阿拉善地区的经济奇迹基本上全部依托这里独具风格的旅游业,是这里的旅游业造就了阿拉善如今的盛况。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向好来阿拉善旅游人将会越来越多,阿拉善的经济也会越来越强。
文旅活旗 | 科右中旗:全域旅游绘新景 文旅发展正当时
科右中旗:全域 旅游 绘新景 文旅发展正当时
2017年 旅游 人数98.2万人嘎查人收入, 旅游 收入5.9亿元;2018年 旅游 人数118.25万人次嘎查人收入, 旅游 收入7.06亿元;2019年 旅游 人数149.9万人次, 旅游 收入 8.93亿元;2020年 旅游 人数96万人次, 旅游 收入5.38亿元;2021年 旅游 人数154.4万人次, 旅游 收入8.28亿元……
这一串数字是科右中旗过去五年 旅游 业发展的变化,它是科右中旗文化日益繁荣、 旅游 业蓬勃发展的见证。变化的是数字,不变的是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些文旅产业中的“变”与“不变”,串起科右中旗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串起助推科右中旗“文旅活旗”发展战略向更高目标迈进的步伐。
放下“泥饭碗” 端起“金饭碗”
在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苏木,谈起发展变化,能让农牧民津津乐道的,那一定是 旅游 业发展给嘎查人收入他们带来的实惠,农牧民也发生从“围观”到“参与” 旅游 业的变化。
“过年嘎查人收入了,我不仅要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把我每天工作的地方打扫得干干净净。”能够在家门口的图什业图亲王府景区上班,每月都有固定工资,这是代钦塔拉苏木代钦塔拉嘎查脱贫户张宝做梦也没想到的。张宝因为身体疾病原因,家庭的重担也落在了嘎查人收入他妻子身上。家里的地不种,就没有经济来源,所以每年种地,“唱主角”的是他的妻子,他就做起“配角”。
自从他在图什业图亲王府景区当起保洁员后,他就有了稳定收入,不再为过去“要想吃饭,就要种地”而烦扰。“ 旅游 业确实给我们带来好处,以前只有单一的种地收入,旗里发展了 旅游 业,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多增加了一份收入,有了稳定经济来源。”面对这一份工作,张宝尤为珍惜,所以,干起活来也特别认真。每天,他早早就来到图什业图亲王府,穿梭在王府各院落之间,清扫落叶、积雪,擦拭“老物件”,虽然这些是简单的事情,但是他却从不马虎的做。在寒冷的冬季时,冷了,他就跺跺脚、搓搓手取暖;在炎热的夏季时,热了,他就在墙边阴凉地,歇一歇,为的就是赶在游客到来之前,将王府打扫得干干净净。“图什业图亲王府是四季皆可游,所以平时游客也不少。我一定要尽心尽力打扫王府,让游客看到最美的王府。”张宝说道。
依托翰嘎利—五角枫 旅游 区国家4A级景区、中影制作基地、《枫叶红了》电视剧拍摄基地等重点景区,代钦塔拉苏木逐渐成为 旅游 品牌,在代钦塔拉苏木代钦塔拉嘎查,有三分之二的农牧民像张宝一样不离土、不离乡,在各景区从事导游、保安、保洁、拉马、拉骆驼、赶勒勒车、租蒙古袍、卖特产等工作,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 旅游 产业已成为拉动苏木经济新的增长点,让越来越多的当地农牧民端起了“金饭碗”,吃上了“ 旅游 饭”,走上了致富路。
风景变“钱景” 乡土变“钱途”
依托文旅产业的发展,农牧民吃上了“ 旅游 饭”,乡村 旅游 也让农牧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额木庭高勒苏木巴彦敖包嘎查是科右中旗发展特色乡村 旅游 嘎查之一,结合地域特点,因地制宜,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山水田园为韵,利用自身山环水绕的地理优势发展 旅游 度假村,将 旅游 业和生态建设、文化建设、乡村振兴相融合,同频共振,走出了一条以乡村 旅游 业为龙头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不仅刷新了“颜值”,还带动农牧民走“ 旅游 路”、吃“ 旅游 饭”、挣“ 旅游 钱”。
刘晓青是巴彦敖包嘎查农牧民,自 旅游 度假村成立以来,他就将家里的30余亩土地流转给了嘎查合作社,他和妻子就在 旅游 度假村务工,每个月有5000-6000元的工资,收入也在逐年递增,他除了感激,更多的是对嘎查 旅游 业发展的信心。
“巴彦敖包 旅游 度假村为我们当地老百姓提供了很多增产增收的机会,2020年受疫情影响, 旅游 人数没有往年多,我们夫妻在度假村务工挣了6余万元,2021年就增加到了10余万元,我们嘎查有良好的生态资源、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相信我们嘎查 旅游 业发展会越来越好。”巴彦敖包嘎查农牧民刘晓青欣喜的说道。
像刘晓青一样长期在巴彦敖包 旅游 度假村务工的农牧民有16人,每年的5-10月 旅游 旺季,有70多名农牧民在度假村灵活就业。巴彦敖包 旅游 度假村年均接待游客达到30万人次,年 旅游 收入达到260余万元。嘎查集体拥有固定资产7000多万元,嘎查集体经营性收入300万元,人均年收入从不足3000元增长到32800元,嘎查各族群众搭上 旅游 的快车,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这两年,受疫情的冲击, 旅游 客流量比较少,我们就利用这个契机,对 旅游 基础设施进行了提档升级,建设了水上乐园项目,我们将不断丰富 旅游 项目,努力打造成为‘看乡景、品乡味、享乡俗、忆乡愁’的特色 旅游 乡村。”巴彦敖包嘎查党支部书记张军说道。
非遗文化与文旅发展“并蒂花开” 游客乐享“诗和远方”
科右中旗 历史 文化厚重、自然禀赋多样,大自然的丰厚馈赠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促使诗与远方在这里牵手,资源与产业在这里共振。风光秀美的科右中旗是科尔沁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享有“一旗九乡五非遗”的美誉,非遗与 旅游 “联姻牵手”,不仅成为科右中旗各大景区内常驻表演项目,更成为景区营销宣传的新亮点、提升游客体验的新途径。
非遗文艺乌力格尔说唱节目。
来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游客贾凯说:“科右中旗景色很美,人们也很热情,看到了具有特色的文艺展演及蒙古族刺绣、剪纸等具有当地文化元素的非遗文创产品,感受到了当地非遗文化的魅力。”
在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科尔沁剪纸等14个非遗项目文创产品展览区内,展出产品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同时还兼具实用性,让游客在游览之余沉浸在科右中旗非遗文化魅力中。
看一段舞、听一首歌、了解一个民俗、体验一个非遗项目,游客在游玩中有了难忘的非遗 旅游 体验和记忆,让文化留住游客,游客传播文化,促使非遗保护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
科右中旗着力构建“ 历史 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城市 旅游 与乡村 旅游 相得益彰”的全域 旅游 发展新格局,做“优” 旅游 线路,做“靓”景观 旅游 ,做“特”乡村 旅游 ,做“深”文化 旅游 ,做“旺”新业态游,让 旅游 不再是“到此一游”式的“打卡”,而是成为一场深度的文化体验,实现了从景点游到景区游,从单一游到全域游的转变。
2021年科右中旗被命名为“自治区级全域 旅游 示范区”,形成“一区三线”全域 旅游 格局,全域 旅游 已成为盘活科右中旗 旅游 格局的“新密码”。季季有景、处处皆景的“枫林马镇”迸发出的生机与活力,为美丽中旗铺就了发展底色。
人美、院美、室美、厨厕美、村庄美的人居环境与秀丽的自然风光和鸣,独特的乡韵与大美的山水共舞,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昨日科右中旗,遍野风光;今日科右中旗,满眼希望。受益于文旅产业的发展,一幅幅人在景中、山水相依、村美民富的新画卷正铺满科右中旗大地。文旅产业扬帆起航,掀起全域 旅游 发展的新浪潮,承载着科右中旗高质量发展愿景驶向远方。
发布于 2022-10-01 15:59:51 回复
发布于 2022-10-01 12:22:07 回复
发布于 2022-10-01 17:55:18 回复
发布于 2022-10-01 15:49: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