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航:
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怎样渗透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学生被动、单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如何把握好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下:首先,有效课堂交往的前提就面向全体学生,师生在交往中互为主体的关系使教师特别是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
工具性:语文的符号特性 语文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符号,是人脑的思维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也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和保证。
课堂教学中要选择恰当的方式使学生把语言文字通过实践活动而内化,找好切点,取得较好的感悟的效果。以人为本,尊重个性,表达感悟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
如何把握好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正确认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辨证统一关系尽管新课标一再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但是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操作上却一直存在着争议。
工具性不能脱离人文性,我们知道,要做到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理解是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的,同样要正确地掌握其内容,也不能脱离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实现的目标。(课标语) 丁培忠先生曾这样讲过;“语文这种工具,不同于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这种工具,你不用它便罢,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赋予它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
那么,呢?笔者认为必须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尽量减少运用非语文的手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这样,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系性
1、学生在课堂上恰当的听说读写形式能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在一起。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2、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不仅表现在再认知上,同时也体现在表情达意上,体现在发展学生的情思及人格培养上。
3、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应该以语文知识教学为本,以语文技能训练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兼顾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正确认识人文性。
4、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这是因为: 语文学习过程的特殊性表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5、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笔者一些粗浅的认识。
6、出现了以下两种争议 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学习语言文字、写法上,对于文本的人文性视而不见。因为这部分教师的认为语文的工具性是语文的主要内容,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教学就要为实现这个工具性而努力。
发布于 2023-07-08 19:27:01 回复
发布于 2023-07-08 19:28:58 回复
发布于 2023-07-09 01:55:13 回复
发布于 2023-07-09 02:38:28 回复
发布于 2023-07-08 21:16:42 回复